臺灣軍民抗日之戰(zhàn)(1895年4~10月)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4月,清軍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清政府被迫與日本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到臺灣,抗爭之聲不絕。臺灣士紳以全臺居民的名義,掀起保臺運動。但清朝廷無視民意,仍令署臺灣巡撫唐景崧等官員內渡,并派員與日方辦理割讓手續(xù)。
5月底,日本陸軍近衛(wèi)師團抵達基隆海外,分兵進攻臺灣;6月上旬,相繼占領基隆和臺北,并在臺北組建日本“臺灣總督府”。臺南紳民公推劉永福領導抗戰(zhàn)。劉永福時為幫辦臺灣軍務,受臺民重托后,周密部署臺中、臺南戰(zhàn)守,以黑旗軍和清軍等2萬余人,守衛(wèi)高雄至臺南一帶??诩皟汝懸兀灰愿鞯刈詣咏M織起來的抗日義軍及清軍一部,守衛(wèi)大湖口、新竹、苗栗一帶,抗擊日軍南侵。
6月中旬,日軍自臺北分東、西兩路南犯。東路循山路進攻大科坎,西路沿鐵路由臺北進犯大湖口。義軍首領吳湯興、徐驤、姜紹祖等率部頑強抵抗后撤離新竹。7月9日,義軍分三路反攻新竹,失利后撤退。8月中旬,戰(zhàn)事延伸到臺中地區(qū)。日軍分路進攻苗栗,義軍在苗栗以北的尖筆山實施抗擊。劉永福派黑旗軍一部趕來迎戰(zhàn)失利,退守大甲溪。24日,日軍南犯大甲溪,圍攻徐驤,陷大甲溪。27日,日軍進攻八卦山,義軍、黑旗軍與敵血戰(zhàn)一晝夜,損失慘重。28日,臺中重鎮(zhèn)彰化失陷。日軍乘勝連占斗方、他里霧、大莆林,直逼嘉義。由于接濟斷絕,嘉義于10月9日失陷。
鑒于遭遇頑強抵抗,日軍急調陸軍第2師團自遼東增援。9月16日,在臺北編成南進軍,分三路進攻臺南。10月10日,日軍第2師團混成第4旅團在布袋口登陸,配合近衛(wèi)師團于19日在曾文溪與臺南抗日義軍激戰(zhàn),徐驤陣亡。11日,日軍第2師團第3旅團在枋寮登陸,在海軍艦隊協(xié)同下攻占鳳山、打狗(今臺灣省高雄市),后進犯臺南。21日,臺南在日軍三面夾擊下失守。劉永福乘英國輪船內渡。日軍遂達到對臺灣全境的軍事占領。
臺灣民眾的抗日斗爭歷時5個多月,擊斃日軍4,800人、傷敵27,000人,給予日軍以沉重打擊,顯示出臺灣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手持原始武器的臺灣高山族抗日義士
臺灣民眾發(fā)布的誓死抗日檄文
上一篇:《臺灣人民抗日斗爭形勢(1895年5月~1945年8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唐與東突厥之戰(zhàn)(69~60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