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民抗日斗爭形勢(1895年5月~1945年8月)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4月,中國清政府被迫與日本政府簽定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5月,日本通過《馬關條約》攫取了中國臺灣全島及其所屬各島嶼和澎湖列島。50年來,臺灣人民為保衛祖國的神圣領土,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了一場又一場抗擊日軍占領的斗爭。1895年5月下旬,當日軍開始侵占臺灣時,臺灣愛國軍民在基隆、新竹、苗栗、八卦山、嘉義等地進行了英勇抵抗。10月19日,日軍攻克臺南府城的屏障——安平炮臺,21日占領臺南。在這場抗擊日軍侵占臺灣的戰斗中,共擊斃日本侵略軍近衛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和近衛師團長北白川能久親王,以下計4,800人,擊傷2.7萬人。臺灣人民在武裝反抗失敗之后,并未停止反侵占斗爭。特別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中國人民舉國抗戰的行動給臺灣人民以極大的鼓舞,他們進一步采取各種形式開展斗爭,以實際行動支援大陸抗戰。他們在臺灣各地舉行武裝暴動,抵制日軍征兵或舉行起義,或以隱蔽手段破壞軍需生產;或故意拖延征工、征糧、征稅的時間;或破壞公路、鐵路、橋梁,阻礙運輸等等。雖然,這些抗日斗爭未能大規模發展,但其斗爭行動,有效地配合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此外,在大陸的臺灣同胞,也積極行動,投身于抗日戰爭的行列。1945年8月,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10月25日,國民政府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代表中國政府在臺灣接受日本臺灣總督安藤利吉的投降。
在日本占領臺灣的半個世紀里,臺灣人民共發起抗日革命運動100多次,犧牲與死難者達65萬余人,為取得全民族的抗戰勝利做出了貢獻。
上一篇:《臺州之戰(1561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臺灣軍民抗日之戰(1895年4~10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