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一方面軍東征戰(zhàn)役(196年~5月)
1936年2至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山西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zhàn)略性進攻作戰(zhàn)。
1936年2月,為貫徹中央政治局瓦窯堡會議精神,以實際行動表示紅軍抗日的決心,紅一方面軍以彭德懷為總司令,毛澤東為政治委員,并以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名義從陜西北部出發(fā)實行東征。2月20日,東征軍一舉突破國民黨軍黃河防線,相繼攻占山西義牒鎮(zhèn)和留譽鎮(zhèn),各殲國民黨守軍一部。至23日,紅軍全部渡過黃河,并控制辛關至義牒鎮(zhèn)間各渡口,向東延伸35千米、南北50余千米的地區(qū),接著圍攻石樓城。26日,紅1軍團主力東進,在關上村全殲國民黨晉綏軍1個旅部和兩個團;紅15軍團在石樓地區(qū)打敗了晉綏軍的進攻。3月4日,國民黨軍閻錫山部調集可機動的部隊編成4個縱隊,分別從東、南、北三面向紅軍反擊。紅軍以紅1軍團一部在關上村牽制國民黨晉綏軍第4縱隊,以紅15軍團一部在石口鎮(zhèn)牽制第1縱隊,而以兩個軍團主力,于10日凌晨向兌九峪地區(qū)的國民黨晉綏軍第2、第3縱隊發(fā)起攻擊,經激戰(zhàn)全部予以擊潰,并殲其兩個團。3月中旬,晉綏軍4個縱隊再次向紅軍反攻。紅軍遂以紅1軍團和紅81師為右路軍,于19日南下作戰(zhàn),占領霍縣(今山西霍州)至侯馬間廣大地區(qū),破壞同蒲鐵路100余千米,殲滅晉綏軍一部。以紅15軍團一部及紅30軍等為中路軍,在石樓、中陽、孝義、永和、隰縣等地區(qū)牽制晉綏軍主力,支援左右兩路軍的行動。以紅15軍團為左路軍,于18日沿汾河北上,襲擊文水、交城,并向太原佯攻,繼而經婁煩、嵐縣向興縣挺進。紅軍分兵作戰(zhàn)后,增援的國民黨軍以3個師集結在同蒲路南段和晉東南地區(qū),阻止紅軍向晉東南發(fā)展,另5個師編成3個縱隊會同晉綏軍4個縱隊向紅軍進攻。紅一方面軍左、右兩路立即從南北兩線向中間靠攏,4月4日,紅軍右路軍向西北轉移,15日攻克吉縣縣城,21日,進至大寧以北。紅軍左路軍向南轉移,在白文鎮(zhèn)與紅28軍會合,繼而在金羅鎮(zhèn)、師莊、三角莊等地殲滅國民黨晉綏軍1個團又1個營,14日,移至大麥郊地區(qū)。中旬,紅軍相繼靠攏。閻錫山以7個縱隊跟蹤圍攻。紅軍為避免不利決戰(zhàn),向西撤退,于5月2至5日,西渡黃河回到蘇區(qū),東征戰(zhàn)役至此結束,共殲國民黨軍約7個團。
上一篇:《紅一方面軍一渡赤水河(195年1月19日~月9日)》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紅一方面軍西征和三大主力紅軍會師(196年5月18日~10月日)》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