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咸陽之旅·昭陵·依山為陵唐為先
在渭北北山山系,西起乾縣唐高宗乾陵,東至蒲城縣唐玄宗泰陵,葬有唐代二十個皇帝中的十八個,稱為“唐十八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在陜西禮泉縣城東北22公里的九嵕山上,當地人稱“唐王陵”,是“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比北京的明十三陵大四五倍。九嵕山山勢呈馬鞍形,當地俗稱筆架山,東西兩側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更顯得主峰突兀孤聳。
昭陵于貞觀十年(636)開始營建,至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安葬于此,共營建十三年。昭陵依九嵕山,鑿山而建,開創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文獻通考》載:“因九嵕層峰鑿山,西南深七十五步,為元宮山。旁巖架梁為棧道,懸絕萬仞,繞山二百三十步始達元宮門,頂上亦起游殿。”后來為保護陵寢,拆除了棧道。五代軍閥溫韜盜掘昭陵記載有“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可以想見內部寢殿的富麗。
昭陵由唐代著名畫家、工藝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設計,工程浩繁、建筑輝煌。由于陪葬墓眾多,昭陵墓區總面積達30萬畝,比當時的長安城幾乎大一倍。相傳昭陵工程浩大,將數量巨大的磚瓦什物運上山頂成了一大難題。有個牧羊人想出用羊群背運的主意。過了十三年昭陵完工后,九嵕山上積滿了厚厚一層羊糞。
昭陵共有一百六十七座陪葬墓。陪葬墓群主要分布在九嵕山陵寢東、西、南三面,呈扇形排開。從碑志看,陪葬墓主都是初唐時的諸王、公主和著名臣僚。
唐太宗在初建昭陵時就詔示“功臣密戚”以及“德業佐時者”予以陪葬,以后又允許臣僚申請陪葬,子孫從祖父而葬,因而形成以唐太宗陵寢為中心的龐大陪葬墓群,為歷代帝王陵墓所罕見。中國古代的陪葬制度起于何時,已不可考。它的完備和盛行,始于西漢。漢代帝王往往將陵園中的余地賞賜給皇親國戚和功臣宿將,后來代代相沿,成為君王籠絡臣僚的重要手段。唐太宗將這一形式制度化,使陪葬形式在唐代達到空前的規模。因此,唐代陵園往往以皇陵為中心,組成一個龐大的墓葬群。
昭陵陪葬墓中以魏征墓、李勣墓較為有名。魏征墓在九嵕山西南方不遠的鳳凰山上。昭陵皇族陪葬墓多在山上,大臣陪葬墓多在山下平原。魏征的墓獨占一座山峰,且離李世民陵最近,說明李世民對魏征的重視和信任。魏征是以敢于直諫聞名的大臣,他死后,李世民親自撰文書碑。后來,李世民想起魏征,總是嘆息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現在魏征逝去,我少了一面鏡子啊!”
李勣(原姓徐,字懋功)的墳墓則是仿漢武帝為霍去病建祁連山墓冢而建的山形墓冢,俗呼山冢。相傳李勣與魏征都想要鳳凰山為墓地。李世民便提出射箭比輸贏來決定。李勣一箭遠遠飛出。魏征讓李世民在他的箭頭寫上“魏征墓”三字,輕拉弓弦,正好落在跟前的鳳凰山上。魏征用計討封占了鳳凰山,李勣不服,李世民就賜他按功勞修墓。封土堆建成三個土丘,如同山巒一樣,象征陰山、鐵山、烏德鞬山,以表彰李勣破突厥、薛延陀之功。山形冢前,侍立著高大石人一對,石羊、石虎各三對,并有一通高7.5米由唐高宗撰文并書為昭陵陪葬墓碑之冠的巨碑。
上一篇:赫赫三秦魂·寶雞之旅·法門寺·佛塔葬舍利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川南之旅·珙縣·僰人懸棺千古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