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敵后抗日根據地斗爭(1941~194年)
1941至1942年,是德、意、日法西斯集團十分猖獗的時期,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抗戰最艱難困苦的階段。希特勒德國于1941年6月22日向蘇聯發動了閃電式襲擊,侵占蘇聯大片領土,直逼莫斯科城下。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為盡快解決“中國事變”,把中國變成大東亞兵站基地,對華北、華南、華中實行以“治安強化運動”和“清鄉”為主要內容,以“掃蕩”為主要手段,以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相配合的“總力戰”。1941年,日軍對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達到空前規模。1942年1,000人以上1萬人以下兵力的“掃蕩”62次,1萬人以上兵力的“掃蕩”15次。而且每次“掃蕩”持續的時間增長,空隙時間縮短,并實行野蠻的“三光”政策,企圖徹底破壞抗日根據地的生存條件。1941年,國民黨頑固派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一部分國民黨將領投降日軍,充當偽軍,向抗日根據地進攻,也使敵后抗日根據地陷入了極端困難的境地。各根據地的面積普遍縮小,人口由1億下降到5,000萬,八路軍由40多萬銳減到30萬人;冀中、冀南、冀魯豫、冀東等平原抗日根據地,大部分變成敵占區或游擊區。為渡過難關,堅持持久抗戰,中國共產黨提出對敵斗爭、精兵簡政、發展生產、整頓三風、“三三制”政權、減租減息等十大政策。同時將主力兵團地方化,地方兵團群眾化,大力發展民兵和自衛隊。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爭,創造了各種巧妙的戰法,如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等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解放區軍民終于戰勝了極端困難,堅持了敵后斗爭,根據地進入了恢復和擴大時期。
八路軍越過日軍封鎖溝,迫近日軍據點,向日軍發起進攻。
上一篇:《后燕滅西燕之戰(9~94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好水川之戰(1041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