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形勢(158年)
1368至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明朝。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是為明太祖,都應天(今江蘇南京)。當年末,明北征軍攻占元大都(今北京),元亡。明南征軍平定浙江方國珍、福建陳友定及兩廣何真等割據(jù)勢力,中原、江南盡為明有。元順帝逃往上都,史稱北元。此時,北元尚有軍隊數(shù)十萬,分據(jù)上都、秦隴、云南、遼東,四川有明升之夏政權。洪武三年至二十八年(1370至1396年),明太祖平定云南、遼東,八次北征沙漠,將北元勢力逐至漠北。洪武四年,明軍滅夏,明朝統(tǒng)治得以鞏固。明初,朱元璋致力于加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廢丞相,分中央權力于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錦衣衛(wèi),由宦官掌管,直接聽命于皇帝。全國各地設十三布政使司(俗稱省),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分理民政和財政、司法、軍事。軍隊分駐各地,屯田自給,設立衛(wèi)所,由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管轄。布政使司下設府、州、縣。
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作戰(zhàn)3年,擊敗建文帝朱允炆,奪取政權。為加強北部邊防,明成祖朱棣遷都順天府(今北京),定為京師。在西北建沙州、哈密等衛(wèi),在東北建奴兒干都司。此時蒙古分裂為兀良哈、韃靼、瓦剌三部。韃靼最強,并不時掠邊。永樂八年至二十二年(1410至1424年),朱棣率軍又五次北征沙漠。十五世紀中葉,瓦剌部統(tǒng)一蒙古,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大舉攻明。明英宗朱祁鎮(zhèn)率軍親征,被俘于土木堡。瓦剌軍乘勢兵臨京師。兵部左侍郎于謙領導、組織了京師保衛(wèi)戰(zhàn),擊退瓦剌軍。明天順、成化年間,韃靼復強,連年掠邊,明于邊境設置九邊重鎮(zhèn),復修筑長城,屯駐重兵,仍不能擋住韃靼等軍的進攻;明弘治、嘉靖年間,蒙軍多次突入長城,逼近京師;明隆慶初年,明與蒙古關系改善,通貢互市,明蒙戰(zhàn)事基本結束。
明嘉靖后期,東南沿海地區(qū)倭患嚴重,抗倭名將威繼光、俞大猷等創(chuàng)建新軍,用新戰(zhàn)法,作戰(zhàn)近20年,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獲得抗倭戰(zhàn)爭的徹底勝利。明萬歷年間,明兩次出兵朝鮮,援朝抗倭,取得勝利。
此時,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已崛起于遼東,受明朝廷封號。努爾哈赤于萬歷十一年(1583年)起兵,經多年征戰(zhàn),統(tǒng)一了建州各部,又對海西女真作戰(zhàn),滅哈達、輝發(fā)、烏拉、葉赫等族,控制了東海及黑龍江女真,在戰(zhàn)爭中創(chuàng)立八旗制度。四十四年,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后金政權。接著,在薩爾滸之戰(zhàn)中大敗明軍,攻取沈陽(今屬遼寧),席卷遼東。明天啟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強攻寧遠(今遼寧興城)受挫。皇太極繼位后,攻滅蒙古察哈爾部,統(tǒng)一漠南,又兩次進軍朝鮮,切斷明朝廷與朝鮮的聯(lián)盟。再攻寧遠、錦州受挫。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大清”。
天啟七年,陜西爆發(fā)農民起義,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相繼響應。崇禎七年至十年間,農民軍流動轉戰(zhàn)于陜、晉、豫、川及湖廣地區(qū)。崇禎十三年,匯成以李自成、張獻忠等為首的幾支強大農民軍。戰(zhàn)爭開始由游擊戰(zhàn)流動作戰(zhàn)轉為運動戰(zhàn)流動作戰(zhàn):李自成三攻開封,破襄陽(今湖北襄樊),下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張獻忠再起于湖北谷城,轉戰(zhàn)于鄂北、豫南、安徽等地,崇禎十七年(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時,李自成起義軍自西安出發(fā),北上攻明,一路明朝官吏將士望風歸附。三月十八日攻占京師,明朝滅亡。
上一篇:《明成祖五次北征沙漠之戰(zhàn)(1410~144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晉滅吳之戰(zhàn)(79~80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