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戰(1449年)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至八月,明英宗在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等地親征蒙古瓦剌,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南)被蒙古瓦剌部突襲圍攻,全軍潰敗的作戰。
英宗正統年間,蒙古瓦剌部崛起。是年七月,瓦剌太師淮王也先以明朝刁難其貢使并私毀姻約為由,分兵4路,大舉進犯明邊,明軍幾經抵抗,塞外城堡,接連失陷。
前線敗報頻傳,英宗不顧諸大臣的反對,在王振的蠱惑與挾持下,匆忙率50萬大軍親征,一切軍務交由王振專斷。八月一日,明軍進抵大同,也先為誘明軍深入,故意主動北撤。王振仍欲進軍。當其親信、大同鎮守太監郭敬向他密報陽和等地慘敗的情況之后,他又變得甚為驚恐,遂倉促決定撤軍,下令自大同經由紫荊關(今河北淶源東北)回京。明軍剛行出20千米,王振恐大軍過境損壞他在老家蔚州(今河北蔚縣)的田園,突然改變主意,舍易求險,揮師奔向宣府,致明軍側背暴露在瓦剌軍的攻擊之下。十日,明軍退至宣府,瓦剌大隊騎兵追襲而來。十四日,退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南10千米)。王振為等候千余輛輜重車,不顧隨從文武官員入保懷來的正確主張,武斷下令扎營土木堡。當夜即被瓦剌軍包圍。也先揮師由土木堡西北的麻谷口發起進攻,明將都指揮郭懋率守軍奮戰1夜,頂住瓦剌軍的攻擊。十五日,瓦剌軍佯退,也先遣使詐稱議和,英宗派通事2人赴瓦剌營談判。王振以為和談將成,竟下令拔營,南移背水,陣營遂亂。瓦剌軍乘機四面圍攻,明軍突遭襲擊,隊伍愈亂,加之對各種火器未能熟練掌握,尚未發揮作用即全軍潰敗,死傷數十萬人。隨從大臣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等50余人遇難,英宗被俘,王振亦死于亂軍之中。
此役明軍的慘敗,充分暴露了明朝廷政治上的腐敗和軍事上的無能。史學界認為,土木堡之敗,是明王朝由盛變衰的轉折點。
中國古代戰船
中國古代為作戰目的制造的武裝船舶。大型戰船是主力戰船,稱為“艦”或“樓船”,有多層甲板;中型戰船用于沖擊或追殲;小型船多用于探察巡邏等。
商朝的甲骨文就記載了中國先民的水上活動歷史。周朝出現了水戰記錄,“楚子為舟師以伐吳……無功而還”(《左傳》)。春秋時期的“大翼”戰船,可載甲士40人,槳手50人。在漢朝,船舶技術有了重大突破,發明了推進效率更高的“櫓”,出現了便于控制航向的“舵”,中國式硬帆和船釘開始應用。南北朝時期,重視發展人力推進的多槳快船,以減輕行船對風力的依賴性。唐朝時期,發明了車船,即在船身兩側裝有車輪槳,提高了人力推進船舶的速度。明朝初期,是外海戰船發展的巔峰,尤其是鄭和下西洋時的遠洋船隊,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精湛的造船技藝。
中國古代戰船上的兵器裝備基本與陸地的馬步軍的兵器同步。在隋唐以前,水軍交戰遠則使用弓弩,接舷戰用長槍和刀劍。隋唐至宋時期的戰船,多設有戰棚或女墻,用以防護,還裝有用于錘擊敵船的拍桿,甚至將拋石機置于船上。宋朝以后,隨著火器的出現,戰船上開始使用“火龍出水”等火器,明清時期,戰船上裝備了火銃和火炮,戰斗威力大增。
清朝末期由鐵甲巡洋艦等組建的水師,已屬于現代海軍的范疇。
大福船(模型),因出于福建沿海故名福船,又名白槽,是明代南海水軍裝備的主要戰船。戚繼光抗倭作戰使用過這種船。該船有舵樓三重,吃水約4米,可容官兵百余人,船上裝備有佛朗機、碗口銃、鳥銃、煙罐等火器和鉤鐮槍、標槍、弓弩等冷兵器。
上一篇:《唐朝形勢(741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平定云南之戰(181~18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