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無錫·文粹宜詩畫美食眾口傳
無錫在幾千年發(fā)展中,形成了豐富的民間文化,從戲曲到工藝到小吃,無不包含著濃濃的吳地風情。
太湖一枝梅
錫劇,被葉圣陶老人贊為“太湖一枝梅”。它曲調優(yōu)美,語言樸實,具有濃郁的水鄉(xiāng)風情。錫劇原稱“無錫灘簧”、“常錫戲文”,發(fā)源于無錫縣羊尖鄉(xiāng)嚴家橋一帶。唱灘簧的多是農村中的四匠,即竹匠、木匠、瓦匠、縫衣匠。演唱時不收錢財,只收實物,當地習俗每到過年、祀神、節(jié)場、廟會,都請灘簧藝人參加。藝人吸收一些舞蹈動作,由坐唱變成演唱。最初的演唱是對子戲,傳說最早唱對子戲的是一位女藝人朱寶姑娘,因為她愛穿青衣服,也叫青寶姑娘,后來嫁給一位山歌能手金巧,又叫金寶姑娘,她有清亮甜脆的嗓子,能自編自唱。太平天國時期,一個落第秀才白秋榮為灘簧研定了十八個韻腳,整理出十八出對子戲,使每個韻腳都有劇目,對灘簧戲發(fā)展影響很大。灘簧漸漸由二人演出到多人演出,添置了布景、道具,逐漸進入城市。近數十年來,挖掘整理了一大批優(yōu)秀劇目,使錫劇煥發(fā)出盎然的生機,成為無錫藝苑的一朵名花。
二泉映月情
提起瞎子阿炳,人們就會想起二泉月下那如泣如訴的琴聲。作為一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以“瞎子阿炳”之稱走完了他的一生,留下了六支優(yōu)美的民族器樂曲。阿炳的父親華清和是無錫三清觀偏殿雷尊殿的主持道士。阿炳八歲出家,在雷尊殿西首的“一和山房”住了近四十年。道士替人做齋事,必須會演奏樂器,阿炳的父親對他進行了悉心的培養(yǎng)。阿炳很快顯示出對民族音樂的天賦,他從鼓笛著手,逐步專攻琵琶、二胡。二十二歲那年,其父去世,阿炳也雙目失明,在困頓的生活中,他從沒有放棄對音樂藝術的追求。他開始白天上街演唱,入夜,穿街走巷,手操二胡,邊走邊拉,深受市民歡迎。《二泉映月》就是那時創(chuàng)作的。五十年代以后,阿炳的知音、中央音樂學院的楊蔭瀏教授為他錄下了六支曲子,其中《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為二胡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為琵琶曲,阿炳原準備到中央音樂學院任教,可惜疾病過早地奪去了他的生命。這位一生默默無聞的民族音樂家死后得到了人們的敬仰。惠山腳下,二泉之畔,似乎永遠流淌著他蒼涼清越的琴聲,徜佯著他寂寞不平的靈魂。
巧手奪天工
無錫刺繡名錫繡,有相當長的歷史。地方志載,明中葉龍仲驥妻余氏創(chuàng)“堆紗繡”,技藝精湛,繡品曾作貢品。四文彩錦繡,俗稱戳紗繡,用大折枝花紋樣,用挑花繡法,色彩富麗,圖案精美。流行于民間的還有挑花繡,刺繡花樣有“吉祥如意”、“鳳穿牡丹”、“雙龍戲珠”等,繡品多是鞋頭、花袋片、椅披、鏡襖等零星小品。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李佩黻、李韻和妯娌創(chuàng)辦“錫山繡工傳習會”,是我國最早的民辦刺繡傳授組織。她們吸取了“露香園顧繡”的技法,開創(chuàng)了錫繡獨特的風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農工商部以繡工傳習會“精制繡品,新法改良”,特授李佩黻一等獎牌。繡工會的作品還在萬國博覽會上獲金牌獎,從此“錫繡”著稱于世。當時無錫畫家王云軒為繡工會供畫稿,他善畫人物、花鳥、山水、走獸,在構圖設色上都有所創(chuàng)新,使繡工會突破了早期以“文人畫”作繡稿的局面。淪陷時期,錫繡蕩然無存,近數十年經過挖掘、整理、創(chuàng)新,重又發(fā)展起來。
人物無今古
“人物無今古,須臾出手中。衣冠千代異,肝膽一般同。創(chuàng)化眼前妙,流傳域外通。集中人八百,童叟獻神工。”這是詩人郭沫若參觀惠山泥人后口占的一首詩,詩中洋溢著對惠山泥人這一古老的無錫民間藝術的贊美之情。
惠山一帶有上好的粘土,被稱為“磁泥”,質地細膩,可塑性強,適合泥塑之用。早期惠山泥人的代表作是“大阿福”,形體豐盈,憨態(tài)可掬,懷抱異獸,赤足盤膝,給人一種健康、幸福、充滿希望的感受。藝人將它視為惠山泥人的起源。相傳古惠山林木參天,有一對猛獸時常下山傷害人畜。后來有一家生了一對雙胞胎,一男一女,取名阿福。說來奇怪,那猛獸見了阿福,猶如見了主人,俯首貼耳,溫馴異常,于是家家都依照男女阿福相貌捏塑成像以辟邪。早期的惠山泥人,是農民在農閑時的副業(yè),只有一些小貓小狗小雞一類的兒童玩具。到了清代,泥人技藝已達到很高的水平,藝人制作彩繪臉譜和成套的戲文,如蟠桃會、野豬林等,造型活潑逼真,曾經作為貢品送入宮廷。最早的關于惠山泥人的記述,見于明末散文家張岱的《陶庵夢憶》:“無錫去縣北五里為錫山,……店精雅,賣泉酒、水壇、花缸、宜興罐、風爐、盆玩、泥人之類……”
一堆無生命的泥土,經過捶泥、打稿、捏塑、制模、翻模、泥胚、整修、上粉、上色、開相和上油等十幾道工序,便成為栩栩如生的藝術品。寓雅致于粗樸,寓熱情于活潑,惠山泥人伴著迷人的傳說,展現(xiàn)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
梁溪風味好
無錫小吃,以王記餛飩、小籠包子、肉骨頭、清水油面筋聞名于世。
鮮肉餛飩和小籠包子,是無錫的姐妹名點,一碗餛飩,數只小籠包,每每使人興致倍增,回味無窮。無錫的老字號餛飩店當數創(chuàng)建于1913年的王興記。他們選料精,制作細,火候準,包好的餛飩猶如一只只銀元寶,熟后皮薄而有韌性,味道鮮美無比。小籠包子同王記餛飩一樣,早就聞名遐邇。相傳光緒初年,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大白,楊乃武從京城高興而歸,途經無錫崇安寺,進店品嘗小籠包子,大為贊賞,吃了又添,添了又吃,吃后又帶,一路拜訪親友,均以小籠包子相贈,從此小籠包子名聞江浙。小籠包子以緊酵發(fā)面作皮,以凈豬腿肉和豬皮凍作餡心,每兩四個,收口花紋十六個,用小籠蒸熟,每籠十只。重陽時節(jié),菊妍蟹肥,把蟹粉加入餡心,更是別具風味。
無錫肉骨頭,亦稱無錫排骨,它的特點是油而不膩,咸中帶甜,酥香鮮美。據說這還是濟公點化而成的呢。宋朝時,濟公云游來到無錫,跑遍九龍十三泉,已到黃昏,腹中饑餓,見路邊一家肉店在煮肉,香氣四溢,就向老板討肉吃,老板撈了一塊給他,不料濟公食欲大振,一口氣吃光了整鍋肉。老板說:“肉都被你吃光了,我明天賣什么?”濟公說賣骨頭,于是對老板面授機宜,隨手從破蒲扇上扯下幾根莖,叫老板放在骨頭里一起燒,老板如法炮制,肉骨頭異香撲鼻,第二天顧客爭相購買,無錫肉骨頭從此聞名各地。無錫肉骨頭先后有“老三珍”、“陸稿薦”、“老陸稿薦”、“真正陸稿薦”、“三鳳橋”等牌號,名噪滬寧。
清水油面筋也有一番來歷。相傳古代康莊王女兒喜歡用麥粉漿洗衣服。有一次她發(fā)現(xiàn)漿過的衣服上有一絲絲韌性的東西,就命使女在漿洗之前,先將麥粉中的韌絲揉掉。使女們覺得棄之可惜,就煮而食之,沒想到其味甚佳。后經過精心加工,獻于莊王之女,她食之大快并貢于莊王,莊王亦頗欣賞,于是水面筋名傳四方。清乾隆年間,無錫寺廟極多,廟會盛行,一些寺廟和飯館為了迎合顧客,精心制作素齋,油面筋就是那時創(chuàng)制出來的。無錫油面筋外觀金光錚亮,圓滿豐腴,久燒不爛,吃在嘴里軟熟可口,與葷菜素菜搭配,可以燒成幾十種佳肴。
上一篇:眷眷中州情·豫北之旅·濟源·文化之山
下一篇:朗朗齊魯月·泰山之旅·大汶口遺址·新石器時代的輝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