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虎丘·吳越遺跡
游覽虎丘,處處都能見到當年吳越爭斗的遺跡。
試劍石
虎丘山斷梁殿山道左側,有一正中似刀砍劍劈溝裂的橢圓形巨石,旁豎一石,刻有宋紹圣年間呂升卿所題、王寶文所書“試劍石”三字。石旁還刻有元代顧瑛題詩:“劍試一痕秋,崖傾水斷流;如何百年后,不斬趙高頭?!”
相傳吳王闔閭為爭霸天下,令鑄劍能手干將、莫邪夫婦按期鑄出利劍,逾期則治殺頭之罪。他倆晝夜勞苦,采五山的鐵精,六合之金英,在蘇州相門外搭坊、點爐,呼喚童男童女鼓風加料,又投入毛發指甲,以示鑄劍嘔心瀝血。經千錘百煉,終于鑄出兩柄寒光閃閃的雌雄寶劍。干將料定獻出雙劍后必遭殺身之禍,便藏起雄劍,讓莫邪攜子連夜逃出蘇州城。正在虎丘山閱兵的吳王聞干將獻上的雌劍,勝過越國歐冶子所造的魚腸、湛廬劍,遂舉劍擊石,將身旁的巨石截為兩半。此石即為“試劍石”。
一說此石為秦王試劍石。秦始皇掘得吳王殉葬所用的寶劍,將此石砍為兩段。又說秦始皇正待發掘闔閭之墓,見一白虎踞墳之上,遂拔劍斬虎,劍落之處,一巨石破為兩爿,虎卻遁去。
據測試,試劍石為火山凝灰巖,劍劈刀砍樣裂紋乃理化、生物常年作用所致。
千人石
在虎丘的中心,劍池外側山道盡頭,有一塊由南向北傾斜的暗紫色平坦大磐石,廣達一二畝。傳說吳王闔閭墓筑成后,夫差與佞臣伯嚭唯恐工匠返歸故里后泄露墓中暗道機關,在“斟酌橋”下舟船中密謀殺人滅口之計。吳王夫差以邀請筑墓工匠在巨石上飲酒看鶴舞為名,將一千多人全部殘殺在巨石上。這千人之血浸滲于石,日久不褪,故有石質色澤暗紫源于千人血染之說。此后,石面出現幾處突起,凡行走于石上者,無不跌下巨石身亡。后人便在佐近筑起金剛石石亭、彌陀經石亭以超度亡靈。
千人石呈斑狀細小結構,石質為長石、石英石,含微量鐵、鎂物質,為典型的流紋巖,故色澤殷紅。又據考察,蘇州地區在距今一億五千萬年前曾發生多次巖漿侵噴,虎丘為一座火山丘,千人石為火山熔巖冷凝而成。
千人石又名千人坐。《太平寰宇記》云:“磵側有平石。可容千人,故號千人坐。”《吳郡圖經續記》曰:“生公講經下有千人列坐,故名。”石壁刻有唐代李陽冰所書“生公講臺”、明代胡纉宗所書“千人坐”題字。相傳晉代高僧竺道生(生公)在此講道說法,石上列坐者千人。生公少年時悟道非凡,登壇講經,得皇帝器重,因創“一闡提人(無成佛之性的人)有佛性”之說,為舊學所不容,被逐出京城。初到江南傳經,無人聞道,則在虎丘“聚石為徒,與談至理,石皆點頭”。此典曰:“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現千人石旁水池中仍存“覺石”,乃點頭石遺跡。
歷代文人在此題詠頗多。唐賈島《千人石》詩曰:“上涉千人坐,低窺百尺松;碧池藏寶劍,寒澗宿潛龍。”宋楊備《千人坐》詩云:“海上名山即虎丘,生公遺跡至今留。當年說法千人坐,曾見巖邊石點頭。”元顧瑛《點頭石》詩稱:“生公聚白石,塵拂天花墜。可憐塵中人,不解點頭意。”
劍池
為虎丘最神奇之古跡,在千人石之北,廣約60多步,深約2丈。南寬北窄,如一把平置的寶劍,池水不涸,冷氣襲人。宋代張栻《劍池贊》曰:“湛乎淵渟,其靜養也。卓乎壁立,其自守也。歷四時而無虧,其有常也。上汲而不究,其川不膠也。”以喻君子之德。史載池下闔閭之墓,“銅槨三重,傾水銀為池,黃金珍玉為鳧雁。”筑墓時,征調十萬民工,以大象運石,穿土鑿池,積壤為丘,歷時三年方建成。因闔閭愛劍,下葬時以專諸“魚腸”等三千劍殉葬,故名劍池。又載,“秦始皇東巡,至虎丘,求吳皇寶劍。其虎當墳而踞,始皇以劍擊之,不中,誤中于石……劍無復獲,乃陷成池,古號劍池。”另說,“秦皇鑿山以求珍異,莫知所在;孫權穿之亦無所得,其鑿處遂成深澗。”宋代朱長文曰:“劍池蓋古人焠劍之處”。“王禹偁稱:“泉石之奇者也,匪由人力,蓋自天設,池實自然。”
1955年,疏浚劍池,發現池東巖壁有明代長洲縣令等官人及唐寅、王鏊石刻二方,記有明正德六年(1511),劍池水干現出吳王墓門一事。經發掘,池底北端有一上銳下寬的石縫,內穴可容五人,穴北青石迭砌,與春秋戰國時期洞室墓地形制相仿,故疑為墓門。為保護虎丘塔基,劍池這一千古之謎尚未揭秘。
劍池西崖壁所刻“劍池”二字,傳為王羲之所書。那年,他游劍池,見一黑一白兩鵝戲于池中,欲買之,然身上未帶分文,經一老者指點,欣然命筆書“劍池”以換二鵝。誰知字留崖壁,不見老者蹤影,而二鵝變成一龍一虎盤踞山頭。“別有洞天”圓洞門旁刻有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所書“虎丘劍池”四字;明代萬歷年間蘇州篆刻名家章仲玉仿顏體重刻“虎丘”二字,故有“假虎丘真劍池”之說。
關于顏真卿題字,還有一段趣聞。唐時,云巖禪寺住持善集名家墨寶。一日,將顏真卿迎入寺門,在劍池磐石壁下設齋求字。他贊顏字“一字千金”。顏笑道:“如此說法,‘虎丘劍池’四字當值四千金,怕要拿虎丘押寶。”住持求字心切,點首稱諾。顏真卿觸景凝思,風生筆端,一揮而就,“虎丘劍池”見諸巖壁。后顏氏從平原太守擢升吏部尚書,住持怕其提起付潤筆銀子之事,亦擔心其官居高位言出如山整治自己,故心生一計,于山腳開挖山溪圍住虎丘,新辟南門掛上蘇州知府書“云巖禪寺”匾,虎丘遂藏于寺中。次年春,顏真卿出巡時登虎丘未得入門,留詩贈寺:“望月登樓海氣昏,劍池無底浸云根;老僧只恐山攜去,日落先教鎖寺門”。揮毫于門,啞然失笑。一說,“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教鎖寺門”句,為明初才子高啟詩作雅句。
孫武子亭
此亭位于虎丘東嶺之上。佐近原有清嘉慶十一年(1806)經學家孫星衍所建孫武子祠一座,并立碑塑像,書刻“我家吳將高絕倫,功成不作霸國臣”銘文。現孫武子亭為1955年重建,亭中有近人張愛萍詩刻碑文:“孫子兵法,克敵制勝。嬌娘習武,佳話流傳”。春秋末年著名軍事家孫武,字長卿,齊國人,主張改革強兵。著有《孫子兵法》八十二卷,圖九卷。史載其兵法《十三篇》為我國最早的兵書。他流寓吳中時,為伍子胥所引見,曾以兵法書進見吳王闔閭,被任命為將。傳說闔閭欲試孫武用兵才干,委派他訓練宮中女兵,讓兩愛姬充任隊長。孫武披掛上場,連發隊列口令,兩愛姬掩嘴嘻笑,不聽調遣。孫武重申軍令仍不奏效,即令立斬兩姬;令行法隨,闔閭無言以對。宮女親見軍令果如山倒,個個整肅聽命。后有孫武訓練女兵于虎丘千人石之說;另說其址在今太湖之濱的教場山,系因附近有二姬墓遺址而言。
孫武任吳將時,與伍子胥謀伐鄰楚,五戰五勝,攻下郢都(今湖北江陵北),并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傳說孫武曾居楓橋西南之孫武子橋畔,葬于巫門外。
孫武子紀念亭在常熟虞山亦建有一座。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紹興之旅·紹興·吳越春秋
下一篇:朗朗齊魯月·曲阜之旅·孔林·圣門后世亦有炎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