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眷中州情·洛陽之旅·洛陽·九朝古都繁華夢
洛陽地處黃河中游以南的伊洛盆地。這里群山環繞,土地肥沃,氣候四季分明,物產豐富;加上此地形勢東有虎牢關、西為函谷關,易守難攻,所以,歷史上先后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王朝在洛陽建都,使洛陽享有“九朝古都”的美譽。洛陽與北京、西安、南京并稱全國“四大古都”,若從建都時間長短來看,洛陽當是首屈一指的。
洛陽一帶在夏、商時代已為重地。西周時,周公在此營建洛邑作為東都。到了周平王時,異族不斷侵襲首都鎬京(今西安),遂于770年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西漢初年,劉邦曾在洛陽建都五個月,后遷都長安。東漢光武帝劉秀于25年正式定都洛陽,開始了洛陽歷史上又一繁華時期。此后,曹魏、西晉、北魏均以此地為都。隋、唐兩代均有相當一段時間在洛陽定都,只是隋、唐洛陽城的位置比過去向西移了一些。這一段是洛陽歷史上最后一段繁華時期,其后在洛陽定都的王朝時間都很短,洛陽慢慢地衰落下去。
洛陽,在其長達千余年的定都史上,時衰時榮,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連。這里既有勝利者的輝煌,也有失敗者的哀嘆。
漢魏洛陽故城
漢代,洛陽作為首都,其規模極其宏大。南起大郊村,北接邙山,東起寺里碑,西至白馬寺,城墻逶迤相連,洛河穿城而過。經歷了一千多年的風雨之后,現在城墻還保存有東西北三面。其上有缺口十四個,是當年城門所在地。據載當年城內有主干街道八條,寬達40余米。僅以宮城論,“南宮太極殿,高十余丈,建翔鳳于其上”;“北宮德陽殿,可容萬人……有珠簾玉戶如桂宮之稱”。由此可以想見當年城市的宏麗,可惜今已不存。東漢時代的太學在城南,可以容納三萬多太學生同時就讀,大大超過我國現有任何一所大學,至今尚存殘跡。
漢代洛陽城何以幾近不存?究其原因,最主要是戰亂兵禍所致,其中尤以東漢末年董卓之害為甚。當時董卓發現久居洛陽于他不利,便脅迫漢獻帝和眾大臣遷都長安,可是大家都不肯走,老百姓也留戀故土,不愿西行。于是,董卓在洛陽“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使二百里內無復孑遺”(《后漢書》)。同時又趁亂派呂布率人發掘皇帝陵墓,盜取珍寶。經此劫難,盛極一時的都城洛陽便化為一片廢墟。曹魏、西晉不得不在廢墟上重建洛陽。但好景不長,西晉滅亡后洛陽在戰亂中再次荒毀。北魏孝文帝為遷都洛陽,命司空穆亮等人規劃、營建古都洛陽。北魏洛陽城分為三重。內為宮城,是皇室居住區,也是皇帝理事區;宮城外為大城,基本沿襲東漢以來洛陽故城;隨著城市的發展,北魏政權又在大城之外擴展建設了外郭城。這樣,作為北魏首都的洛陽城又有了新的發展。據《洛陽伽藍記》記載,當時全城“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規模空前。但在以后的戰亂中,洛陽城又一次被毀。到千百年后的今天,就只存殘跡了。
在漢魏故城南郊,即今洛陽市偃師縣西南崗上村與大郊村附近,保存著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天文觀測臺遺址——靈臺。它始建于東漢中元元年(56),完成于四世紀初,歷時二百五十年之久。其方圓14000平方米,東西有夯筑墻垣。主要建筑是座方形高臺,長寬各約50米,高8米;其頂部為觀測天象之地。此臺與東漢大科學家、文學家張衡有關。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人,曾兩度在洛陽任太史令,歷時十余年。他發明了渾天儀和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觀測儀器候風地動儀。他曾主持過靈臺的修建工作,也在臺上進行過實際觀測活動。
漢魏洛陽故城開陽門外(今洛陽市偃師縣東大郊村北)有西晉太學遺址。西晉的太學沿襲東漢太學而來,所以其創始時間是東漢建武五年(29)。東漢時代,太學生總數曾達三萬人之多。東漢末年與三國時代社會動蕩不寧,戰亂頻仍,太學凋敝。西晉時,隨著社會的初步安定,晉武帝又特別重視發展文化事業,于是太學又繁榮起來,人數重新恢復到萬人以上。司馬炎于四年之中三次親臨辟雍>(太學)視察,考察太學生的品德與學業,并行賞賜。皇太子司馬衷也曾兩次親臨視察。記錄這一切的《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乂再蒞之盛德隆熙之頌碑》原在漢魏洛陽故城開陽門外(今洛陽市偃師縣東大郊村北)的西晉太學遺址中,今存東大郊村。該碑建于晉咸寧四年(275)十月,碑文采用晉隸,字體靈活,風格獨特。
河南洛陽東漢墓壁畫
永寧寺遺址也在漢魏故城中。北魏時代,首都洛陽再次繁榮起來。當時城內佛寺多達一千余所,其中最宏偉者即永寧寺。永寧寺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其建筑規模極為宏偉。據《洛陽伽藍記》記載,達摩法師見到永寧寺如此宏偉,大為驚訝:“年一百五十歲,歷涉諸國,靡不周遍。而此寺精麗,閻浮所無也。極物境界,亦未有此。”可是,永寧寺里無寧靜。傳說北魏孝明帝之母胡太后垂簾聽政,曾請和尚寶公占卜,寶公只有一句話“把粟與雞呼朱朱”。當時無人能解其意。后來,太原王爾朱榮發動政變,殺進洛陽,胡太后削發為尼,逃進永寧寺躲避。爾朱榮包圍寺院,搜出胡太后,并將她活活勒死。當年預言中所謂“朱朱”,正是指爾朱榮。今寺、塔俱毀,僧房樓觀化為磚瓦堆積層,巨塔也只剩一座正方形土臺和塔底殘骸。
到唐代初年,漢魏故城已完全變成一片廢墟。唐代詩人杜牧曾感慨而賦《故洛陽城有感》:“一片宮墻當道危,行人為爾去遲遲。篳圭苑里秋風后,平樂館前斜月時。錮黨豈能留漢鼎,清談空解識胡兒。千燒萬戰坤靈死,慘慘終年鳥雀悲。”
隋唐洛陽故城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楊素、楊達、宇文愷奉命營建東京洛陽。據考古發現,這座都城東北角在唐寺門,東南角在城角村,西南角在古城寨,西北角在苗家溝村;該城城墻長達70里。《舊唐書》稱隋唐東都為“北拒邙山,南對伊闕,洛水貫都,有河漢之象”。
此城完工后,隋煬帝遷豫州城內外居民及各地豪富數萬戶充實洛陽,使城中居民激增至百萬以上。605年,隋煬帝又征發百萬民工開鑿大運河,從洛陽乘船可直達揚州。洛陽城又重新繁榮,一直延續到唐玄宗天寶年間。唐代詩人韋應物《登高望洛陽城作》詩云:“高臺造云端,遐瞰周四垠。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河岳出云雨,土圭酌乾坤。舟通南越貢,城背北邙原。帝宅夾清洛,丹霞捧朝暾。”盛贊東都繁華。但安史之亂爆發后,叛軍先后兩次攻占洛陽。安祿山曾把被俘唐室官員及反對叛軍的士紳民眾大量屠殺于天津橋,慘不忍睹。李白《扶風豪士歌》即寫此事:“洛陽三月飛胡沙,洛陽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撐亂如麻。”
唐代洛陽出過一位著名的僧人玄奘。玄奘(602-664),本名陳袆,洛州緱氏(在今洛陽市偃師縣)人,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其父陳惠曾任隋代江陵縣令;二哥陳素在洛陽凈土寺出家。玄奘十三歲便離開緱氏故里,到凈土寺出家,廣泛涉獵佛學經典。貞觀元年(627),他不顧禁令,遠游印度,鉆研佛經,歷時十七年。貞觀十九年(645),攜帶經論六百五十七部,返回長安。隨即應召回到故鄉洛陽——唐朝東都拜見太宗。此時的玄奘已不再是從前的小和尚,而是作為一代高僧榮歸故里。貞觀二十二年(648),玄奘奉詔移住太子李治在長安為他修建的大慈恩寺,從事譯經工作。十年間與弟子共譯佛經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此外,玄奘又將赴印所經諸國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一書。后世對這位著名的高僧、佛教學者、翻譯家、旅行家十分敬佩,為了紀念他對佛教事業所作的貢獻,在其故里(今偃師縣緱氏鎮鳳凰谷東陳河村西端)建立唐僧寺,寺附近有唐僧墓。該寺幾經修葺,至今尚存。寺內大殿為清光緒三十年(1904)重修。
安史之亂以后,洛陽開始衰敗;北宋末,金兵攻陷洛陽,盡毀宮闕,南宋初,宋金又反復鏖兵于此。于是,曾經極度繁華的隋唐東都洛陽城便化為一片焦土。
上一篇:浩浩燕趙歌·天津之旅·天津·九國租界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紹興之旅·王羲之故居·書圣墨池香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