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趙歌·石家莊之旅·井陘·韓信背水一戰處
井陘是石家莊市所轄的一個太行山區縣。因它地扼河北中部通往山西的井陘古道,境內崇山峻嶺,地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一些重大戰役即發生在這里。如漢高祖三年(前204)漢將韓信下井陘,背水列陣,大破趙軍;東晉咸康七年(341)慕容垂伐西燕,遣兵分道出擊井陘,攻晉陽;唐天寶十五年(756)詔郭子儀選良將,分兵出井陘,定河北;元至正元年(1341)察罕帖木兒分兵屯并州,塞井陘口,河東悉定。1644年李自成義軍自山西過井陘等等,足見井陘戰略地位之重要。
井陘以地形而得名。《太平寰宇記》載:“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故謂之井陘。”太行山古有八陘,井陘為第五陘。陘系山脈受河流切割而形成的橫谷。太行山縱列于山西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發源于山西高原上的河流切穿了太行山脈中脊,形成了晉冀往來之通道。井陘即是發源于山西平定縣的綿河而形成的古驛道。古代在古驛道上險要之處設關駐兵防守。如井陘道上的白石關、南寨、葦澤關、娘子關及固關等均是著名的關隘。
前209年秦亡。群雄并起,割據一方,其中勢力最大的是項羽和劉邦。劉邦手下大將韓信背水列陣破趙之戰,便發生在井陘微水鎮(今井陘縣治所)冶河兩岸至獲鹿縣土門關一帶。
據《史記·高祖本紀》、《史記·淮陰侯列傳》等文獻記載,前204年,韓信、張耳率漢兵三萬,由固關沿井陘道東下,扎營于今井陘微水鎮一帶欲攻趙。趙王歇命成安君陳余為帥,率二十多萬趙軍聚井陘口(今獲鹿縣城西南土門關)拒漢兵。趙軍謀士廣武君李左車分析了兩軍之形勢,向陳余獻計說:“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指漢兵),其勢糧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閑道絕其后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后,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于戲下。愿君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禽矣!”陳余拒納李左車之計。韓信大喜,遂率漢兵于井陘口三十里外的微水鎮冶河兩岸扎營。夜半,韓信派兩千騎兵各持一赤幟,由間道迂回到趙軍大營側翼抱犢寨(獲鹿縣城西)隱蔽起來。另派主力到冶河東岸背水列陣。背水列陣,乃兵家之大忌,趙軍譏笑韓信不懂兵法,傾營出動迎戰。漢兵后為大河,退不得,便拼死而戰。隱伏于趙營側翼的漢兵,趁趙營空虛,拔趙幟,換漢赤幟,并放火燒營。趙軍回望,見大營起火,遍地漢旗,軍心大亂。漢兵前后夾擊,趙軍大敗,趙王歇被俘,陳余被斬,趙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背水一戰。
戰后,有人問韓信為何背水列陣,韓信分析了當時形勢:漢寡趙眾,而漢兵又多是新兵,背水列陣,斷其退路,只有拼力廝殺,即“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韓信破趙之戰,為劉邦統一河東、河北奠定了基礎。“背水一戰”不僅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而且也成了古今傳誦的典故和成語。
上一篇:茫茫高原雪·銀川之旅·青銅峽·青銅禹跡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韶關之旅·韓祠·韓祠橡木澤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