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眷中州情·鄭州之旅·鞏縣石窟寺·北魏藝術鬼斧神工
鞏縣石窟寺背倚大力山,面對伊洛河。北魏熙平二年(517)始建,原名希玄寺,唐初改稱凈土寺,并據該寺以石窟造像為主的特點始稱“石窟寺”。這一俗稱相沿至今。
一說石窟寺建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間。相傳宣武帝患有皮膚病,屢治無效,便發愿鑿窟造寺以求佛祖保佑,于是“鑿石為窟,刻佛千萬像”。完工后,病仍未減輕,宣武帝又下令將石窟四壁俱粉飾五色,涂赤金裝飾佛像。宣武帝大體奠定了石窟寺的規模。后代陸續補雕了些佛龕、佛像,尤以北齊和唐代為多,唐以后很少。千百年來,石窟寺屢經水火洗劫,近代又遭帝國主義分子盜竊,破壞嚴重。現存石窟五所,千佛龕一個,小佛龕二百五十余個,摩崖大像三尊,共計石像近八千尊,碑刻題記二百余。雖無云崗、龍門石窟氣勢磅礴,但小巧玲瓏,別有風采。石窟寺的佛像是北魏石窟藝術成熟時期的作品,其人物面貌方圓,表情寧靜,具有典型的古典之美,其中以帝后禮佛圖最為著名。現存十八幅,第一窟中存六組,左側三組以皇帝為主,右側三組以皇后為主,各有僧人引導,有文武百官與妃嬪陪同,有侍女攙扶,構圖巧妙,刀法純熟,保存完好。由于龍門石窟賓陽洞的帝后禮佛圖被盜往美國,石窟寺這些作品就更顯珍貴了。民間傳說石窟寺是神人創作。相傳有牧羊童每天聽見邙山里有鏗鏘之聲,還有人問“成不成”。牧羊童問過母親之后,就回答“成了”,于是一聲巨響,邙山一角大開,里面都是佛龕、佛像。
上一篇:眷眷中州情·豫西南之旅·風穴山·北魏古剎風穴寺
下一篇:離離原上草·陰山之旅·紅山文化遺址·華夏文明的又一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