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功名在夢中
——袁崇煥蒙冤慘死
古人認為,忠臣死去后,血會化作碧青色。金庸把這個典故寫進了《碧血劍》里,暗喻明朝為國盡忠的袁崇煥身受磔刑,蒙冤慘死。袁崇煥本來是一介書生,后來棄筆從戎,為日薄西山的大明王朝連續抵擋了后金政權的多次大規模進攻。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大將,最后卻被施以凌遲之刑,還遭到百姓的責罵與唾棄。其中的內幕可敬、可氣又可嘆。
血灑街市無人問
崇禎三年(1630)八月,46歲的袁崇煥在北京西市口受磔刑,也就是凌遲。
“磔”來源于古代祭祀時殺牲畜以祭神,后來演變成凌遲之刑。通常的做法是在刑場豎立一根大木柱,將受刑人綁在木柱上,劊子手用法刀一片一片地割下受刑人的肉,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死去。明朝時,大多數磔刑都要超過一千刀。曾為大明王朝立下赫赫功勞的袁崇煥,就要接受這種刑罰。
崇禎帝給袁崇煥定下的罪名包括“通虜謀叛”、“擅斬大臣”、“擅主和議”,等等。京城的老百姓相信袁崇煥通敵,對他恨之入骨。他們爭食袁崇煥的血肉以泄恨,使得這次行刑的場面異常慘烈。
明末史家張岱在《石匱書后集》中記錄下了這個慘痛的場面:行刑開始后,劊子手每割下一小塊手指大小的肉,百姓便爭著買下,生生咽進肚里。不一會兒,皮肉割盡,劊子手剖開胸膛取出五臟,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百姓又搶著買。買到的人將肉塞進嘴里,就著燒酒咀嚼,血從嘴角流出來,仍然唾罵不止。有人拾到袁崇煥的骨頭,便用斧頭剁碎。最后,袁崇煥尸骨無存,只剩下首級,被掛起來示眾。
張岱的記述也許有所夸張,但為我們推想當時的情景提供了參考。在整個行刑過程中,袁崇煥嘆息不止。他所拼命保衛的王朝和人民,就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回報他的。
明朝曾沿用唐律的“八議”,就是在量刑的時候有八種特殊情況可以減免刑罰。這八議是:議親、議故、議功、議賢、議能、議勤、議貴、議賓。八種情況有其一,就可以減免刑罰。袁崇煥的情況本來符合“八議”的要求,但他仍然沒能逃脫一死。這是為什么呢?
棄筆從戎為報國
一切都要從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說起。這一年,袁崇煥從書生轉變成武將,開始逐漸走向人生的頂峰,也逐漸拉開悲劇的序幕。
這一年,進京朝見的福建邵武知縣袁崇煥向朝廷提出了很多安定邊境的策略,被提升為兵部職方主事。不久,東北重鎮廣寧(今遼寧北鎮)失守,后金主努爾哈赤率領軍隊大敗明軍,潰退的明軍龜縮進山海關。廣寧慘敗,朝廷內人心惶惶,主戰還是主和,議論不定。許多大臣建議放棄關外,只求牢牢守住山海關。
正當國家危難關頭,袁崇煥單人獨騎出山海關,考察關外地形,敵我雙方對陣形勢,他了然于胸?;爻?,他保證:“給我軍馬錢糧,我一個人就可以守住山海關?!背⒑苜澷p他的膽識,撥給他20萬兩餉銀,派他去關外監督軍事。就這樣,袁崇煥受任于危難之際,開始了自己戎馬倥傯的生涯。
到了山海關后,遼東經略王在晉派袁崇煥到關外70里的前屯去安置流離失所的百姓。袁崇煥連夜出發,在荊棘叢生、虎豹出沒的荒野間趕路,四更(凌晨一時到三時)就趕到了目的地。
在討論加強邊境防守時,王在晉主張在八里鎮修建防御工事,而袁崇煥根據當時的軍事形勢,主張在寧遠(今遼寧興城)守備,把山海關防線向前推進200里。無奈人微言輕,他的主張并未得到重視。直到兵部尚書孫承宗來到山海關,大力支持袁崇煥,并派袁崇煥去經略寧遠。袁崇煥在寧遠修筑城池,建立規章制度,一年之后,寧遠就成為關外重鎮。由于袁崇煥善于經營,體察下情,將士們齊心協力,寧遠很快就成為商旅云集、商業發達的貿易中心。
此外,袁崇煥還先后收復了寧遠外圍的錦州、松山、右屯等地,并修建防御工事,大大加強了寧遠城的防守。寧遠東臨渤海,西接醫巫閭山,地勢險要,為山海關外第一要塞。自從袁崇煥到了關外,明朝的軍事形勢有所整肅,后金軍隊也不敢再輕易進犯,邊境獲得了暫時的穩定。
佘姓人家為袁崇煥守墓三百余年
袁崇煥被殺后,他的一位姓佘的部下趁著天黑,冒險偷回他的頭顱,葬在北京廣渠門內的廣東義園內(今東花市斜街),并隱姓埋名,終身為他守墓。此后,這個佘姓人家代代為袁崇煥守墓,一直守了370多年。2004年,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枝因此當選“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詞為:“一塊碑,一座墓,埋葬了一位冤屈的民族英雄袁崇煥;17代人,372年,守定一片忠心耿耿的英雄大義。”現在,袁崇煥的墓和祠堂已經修繕,供人們憑吊。
寧遠大捷聲名起
使袁崇煥聲名鵲起的,是明朝末年人們津津樂道的寧遠大捷。
局勢剛剛有所好轉,朝中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便開始對袁崇煥等人進行惡意中傷,并調離孫承宗,派高第前來接任遼東經略。
高第固執地認為,關外沒法守衛,于是命令寧遠、錦州、松山、右屯等地的士兵全部撤到關內,此舉相當于將袁崇煥苦心經營的防備全部撤銷。袁崇煥據理力爭,為高第分析目前的對陣形勢,闡明如果撤銷錦州、松山等地的防備,將縮短戰略緩沖地帶,山海關也會失去屏障。高第不聽,一意孤行,只保留了寧遠和前屯的守軍,將其他關外地區的守備力量和百姓盡數撤到關內。命令發出后,大量的糧食被丟棄,百姓怨聲載道,軍隊士氣受到了很大的挫傷。
袁崇煥多年心血,毀于一旦。這時,寧遠真的成了一座孤城,后金兵馬虎視眈眈,伺機進犯。
天啟六年(1626)正月,努爾哈赤率軍西渡遼河,軍隊聲勢浩大,南到海岸線,北到廣寧大路,不見首尾,旌旗和刀槍劍戟等兵器如同樹林一樣密密排布。后金軍隊長驅直入,進逼寧遠。寧遠軍民人心惶惶,大家都動了逃跑的念頭。朝廷震驚,大臣們沒有什么好計策,認為寧遠這一回肯定守不住了。遼東經略高第躲在山海關里,擺出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擁兵不救。寧遠城危在旦夕。
面對努爾哈赤的咄咄逼人之勢,袁崇煥鎮定自若。他先召集將士們,當場刺破手指寫下血書,激發他們的忠義之心。將士們果然個個熱血沸騰,請求決一死戰。于是,袁崇煥下令燒毀城外的民房,百姓們帶著武器入城,堅壁清野,等待后金軍隊到來。然后,他又寫信給前屯和山海關的守將,說明如果有將士從寧遠逃過去,一律處斬,這才安定了人心。與此同時,他分派四員大將守衛四座城門,城墻上架設紅夷大炮(又叫紅衣大炮)。部署完畢,袁崇煥對全城軍民說:“如果大家齊心死守,我寧可當牛做馬來報答?!避娒癖凰恼\意所感動,人心穩固,只待敵人。
努爾哈赤駐扎在距離寧遠5里的地方,切斷了寧遠和山海關的聯系。他派人勸袁崇煥投降,遭到嚴正拒絕。正月二十四,努爾哈赤對寧遠城發起了進攻。關鍵時刻,寧遠城的大炮發揮了威力,后金軍隊死傷甚眾,仍攻城不止。寧遠城的兩三處城墻被后金兵挖開,兵士紛紛擁上。袁崇煥身先士卒,封堵城墻,卻不幸中箭受傷。他自己撕下戰袍裹住傷口,繼續戰斗。這大大鼓舞了明軍的士氣。雙方一直激戰到二更左右,努爾哈赤見一時難以取勝,于是鳴金收兵。袁崇煥便趁機選派勇敢的士卒出城燒毀后金的戰車,挫敗后金軍的士氣。
激烈的戰斗持續了三天,后金軍隊始終未能取得勝利,努爾哈赤無計可施,不得不退兵。他對將領們說:“我從25歲征戰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為什么這小小的寧遠城就打不下來?”他為此整日心情郁忿,再加上戰斗中為火炮所傷,幾個月后就去世了。
這場勝利震驚了朝廷,袁崇煥也被認為是軍事奇才,從而受到皇帝的倚重。但這并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他的悲劇命運。
皇太極的反間計
崇禎二年(1629)十二月,崇禎帝以“商議軍餉”的名義召見袁崇煥。負責指揮京城保衛戰的袁崇煥一接到命令,立刻匆匆趕往紫禁城。他一到,即被逮捕,剝去官服,身受刑具,關進了錦衣衛大獄。
這時,后金大汗皇太極(即后來的清太宗)率領八旗軍隊,還包圍著北京城。雖然與袁崇煥交戰兩次,都沒能取勝,皇太極卻不忙著撤兵,依然在等待時機。
為什么在敵軍圍城的關鍵時刻,崇禎帝會逮捕戰役的總指揮呢?這是皇太極的反間計起了作用。
寧遠大捷之后,袁崇煥又在關外兩度打敗后金軍隊,成了后金南下中原的最大障礙。這次后金進攻北京,刻意避開了袁崇煥鎮守的山海關,繞道蒙古從喜峰口入關,攻陷遵化,進逼北京。沒想到,袁崇煥兩晝夜急行300多里,抄小路從山海關趕回,搶先一步到達北京,給予皇太極迎頭痛擊。
皇太極深知,不除掉袁崇煥,后金就難以入關,進取中原。鑒于從軍事上難以取勝,皇太極決定施行反間計,借崇禎帝之手,除掉自己最大的敵人。
正巧,后金兵俘獲了兩個太監,關在一起。當天晚上,兩個太監正難以入眠,忽然聽到帳外有人低聲耳語:“今天撤兵,是大汗的計策。剛才大汗一個人騎馬去敵軍那邊,敵軍中有兩人來見大汗,說了好久才走。袁巡撫和大汗有密約,這件事馬上就要成功啦?!眱蓚€太監裝作睡著,卻聽得清清楚楚。第二天,由于守衛“疏忽”,兩個太監逃了出去。這兩個太監回宮后,便把自己聽來的消息,一五一十地報告了崇禎帝。
而在此前,朝廷里已有人散布謠言,說袁崇煥引來了后金兵,還和他們訂立了城下之盟。生性多疑的崇禎帝半信半疑,雖沒有給袁崇煥定罪,卻再也不像以前那樣信任他。等到兩個太監帶回了消息,崇禎帝更加堅信不疑了,在大敵壓境的情況下,草率地做出了逮捕袁崇煥的決定。
皇太極聽說自己的計謀生效,欣喜若狂,于是班師,一路連續攻陷四座城池。他知道,袁崇煥被捕后,自己挺進中原的最后障礙終于被掃除了。
功到雄奇即罪名
表面上看起來,袁崇煥死于皇太極的計策,實際上,早在崇禎元年(1628),他就已經為自己的死埋下了伏筆。
崇禎帝剛剛即位時,只有17歲,年輕氣盛,血氣方剛。他看到國家處于外敵入侵的威脅中,求勝心切,于是召見已經幾次打敗后金的袁崇煥,問他何時可以收復遼東。袁崇煥沖口而出:“以五年為期,我就能為陛下肅清邊境?!背绲澋鄞笙?。走出午門后,有人問袁崇煥,五年的期限是否有把握。袁崇煥又猶猶豫豫地說:“皇上的期望太強烈了,我說五年,不過是安慰他罷了?!?/p>
當時后金正處于上升期。寧遠之戰只是暫時遏制了后金的攻勢,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雙方的實力對比。有見識的人認為,如果崇禎帝認定了五年的期限,那袁崇煥的禍患也就不遠了。
果然,沒過三年,后金已經大軍壓境,皇太極率領軍隊甚至進犯到了北京城下。這不能不讓崇禎帝對袁崇煥那個五年之期產生極大的懷疑,甚至認為他犯了欺君之罪。
在崇禎帝給袁崇煥羅織的罪狀中,“擅殺大臣”是重要的一條。這指的是袁崇煥未經奏請,即斬殺毛文龍一事。毛文龍當時擔任東江總兵,曾與魏忠賢等閹黨相勾結,飛揚跋扈。他還曾與皇太極書信往來。有人認為他是誘敵,也有人認為他是通敵謀叛。袁崇煥直接亮出崇禎帝賜予的上方寶劍,殺了毛文龍。后世對此評說不一,但崇禎帝認為,袁崇煥先斬后奏挑戰了自己的權威,這件事也成了袁崇煥被殺的重要原因。
含冤沉淪百余載
袁崇煥被逮捕時,70歲的禮部尚書成基命立刻跪下叩頭,請求崇禎帝慎重處理。崇禎帝拒不納諫,成基命又叩頭說:“敵人就在城下,和別的時期不能比?!豹殧鄬P械某绲澋垡廊徊宦?。
袁崇煥入獄后,軍士們放聲大哭。許多正直又有見識的大臣為他奔走請命。孫承宗曾為之賦詩道:“東江千古英雄手,淚灑黃龍半不平。”關外的官吏、將士、百姓們每天都有人去找孫承宗,為袁崇煥喊冤,寧愿替他受刑。
但是,這一切都沒能改變袁崇煥的命運。他死后,明朝的邊境防衛日漸空虛,甚至開始出現整個部隊向后金軍隊投誠的情況,軍隊士氣低落。15年后,清軍直逼北京城,崇禎帝走投無路,吊死在煤山(今北京景山)。
袁崇煥蒙冤一百五十余年,直到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帝下詔為他平反。詔書說:“袁崇煥在薊遼監督軍事,雖然與我們為敵,但忠于職守。那時候君主昏庸,政治不明,不能讓他盡忠,以致遭受酷刑,是值得同情的?!痹t書還要求地方官尋訪袁崇煥的子孫,了解他們的情況。翌年,廣東巡撫尚安上奏說,袁崇煥沒有子嗣,曾過繼堂弟的兒子,現在找到了其五世孫袁炳。袁炳識文斷字,人也比較明白,朝廷遵照熊廷弼(明朝被錯殺的一員大將)后裔的先例,讓袁炳以佐雜(位于底層的官僚)的身份入選。
至此,袁崇煥的冤屈方得到昭雪。
上一篇:千年不朽的神話——長沙馬王堆漢墓
下一篇:南宋末年的民間怪現象——生子不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