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山
位于岳西縣城西約75公里,又名司空原。相傳戰國時有淳于氏,官司空,曾隱居此,故名。高1227米,與潛山縣天柱山遙遙相對。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詩人李白隨永王李嶙舉兵失敗后,避居此山,作《避地司空原言懷》詩,希望脫離塵世的煩惱,過“練丹保清真”的道家生活。后人建有“太白書堂”,并將詩鐫于堂壁。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安撫使張德興與劉源在此聚兵抗元,建朝天宮殿于石壁之下。今仍有張將軍(德興)“洗馬池”、“刀槍洞”。太平天國時,陳玉成曾率部在此安營、練兵。古有“太白書堂”,“銀河夜月”,“南巖瀑布”、“赤壁丹砂”,“北嶺松風”,“二祖禪剎”,“烏牛古石”,“洗馬春池”八景,并有大量石刻。
〔古詩文賞析〕 避地司空原言懷 唐·李白
南風昔不竟,豪圣思經綸。
劉琨與祖逖,起舞雞鳴晨。
雖有匡濟心,終為樂禍人。
我則異于是,替光皖水濱。
卜筑司空原,壯將天柱鄰。
雪霽萬里月,云開九江春。
俟乎太階平,然后托微身。
傾家事金鼎,年貌可長新。
所愿得此道,終然保清真。
異景奔日馭,攀星戲河津。
一隨王喬去,長年玉天賓。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李白隨永王李璘水師東征,準備北上討伐安史叛軍。二月,李兵敗丹陽,李白倉皇逃亡,此詩為奔亡至太湖縣司空山(今屬岳西縣)而作。詩中對自已有心報國,無端獲罪,奔走逃難,表示了無限惆悵和憤慨,希望能脫離塵世的煩惱,去過“煉丹保清真”的道家生活。
開頭二句,言當國家危亂之時,英雄豪杰紛紛起來為國家大事操慮,展其救國抱負?!澳巷L”是樂曲名,其音微弱,故曰“不竟”。
“劉琨與祖逖”四句,言西晉二名將劉琨與祖逖當初曾同床共寢,半夜聽到鳴叫,就起床舞劍,習武以圖報國。然而他們二人雖然有匡濟社稷,獻身報國之心,結果卻均遭不幸。這里表面是揭露西晉統治者昏庸無道,殘害志士仁人,實際上是借古諷今,揭露唐王朝統治者在國難當頭,挑起內戰,鎮壓永王東征水師,自毀抗敵力量。
“我則異于是”四句,寫自己雖然也為救國而招了禍,但不同于劉、祖二人,我不愿輕意丟掉性命,而是隱蹤潛跡來到皖水之濱避難。
“雪霽萬里月”八句,寫詩人在雪消霧散天氣放晴的時候,站在司空山上,可以遠眺長江兩岸的秀麗春色。等待天下太平之時,就可以托身黃老,安心學道了。他將傾盡家產去煉丹學道,求得長生不老。但愿真能得到道術,這樣,他最終也就能保持純潔而不染塵世一埃。
最后四句,是詩人幻想得道之后,能遨游太空,與日月星辰為伍,在天河中嬉戲,享受無窮的快樂。他還希望象乘鶴登仙的王子喬那樣,永遠離開這紛亂的塵世,去過那清靜極樂之地的“玉天”之中無拘無束的仙人生活。
名山隱名士,名士詠名篇。司空山因李白的隱居,以及李白頌此名篇,其山名氣益發得彰。司空山中建有“太白學堂”,并有此詩鐫刻于壁,那么,游山賞景,頌吟此詩,便別有一番情韻。
(個竹)
〔現代散文〕 遠遠望去,司空山象一座巨佛石雕靜靜地打坐在大別山的一脈邊緣。森森懸崖隔斷了車馬人聲的喧擾,也隔斷了世俗紅塵的欲望。從山腳拾級而上,山徑斗折蛇行,仿佛大自然故意以滿布途中的險峻與艱難來磨煉善男信女們的心志。登上峰頂,豁然開朗,你可以坐在那些得自天然的石凳上,聽松濤陣陣,觀云起云落,心靜如鏡,俗念頓消。只有此時,你才會醒悟:釋門二祖神光在立雪為臂、受達摩心法后,為何悄然南下,歷千磨萬劫,“兩肩擔月上司空”,隱在此山“心安”佛法,建剎說法,并傳衣缽于僧璨,使禪宗一派得以光大傳流。
久坐山頭,涼意漸生。我想象著1400多年前那位矢志弘揚佛法的圣人怎樣以他智慧的頭腦和超然物外的靈魂同巖石松濤、清風明月交談;他那靠“裁云補”的破舊的禪衣所拂掠過的松枝與芳草,歷盡風霜,生生滅滅,在它們被秋風搖曳的枝尖上仿佛仍有佛的靈光在閃動。司空主峰下的“仰天寓”的云中洞即是慧可大師最初的禪房。石洞前對缽盂山,后依石峰頂,雙巒拱頂,千仞屏藩。洞內有滴泉,常年不涸,一龕宏敞,冬暖夏涼。在那些給苔草和水漬點染得斑斑駁駁的石壁上,我感覺到有一雙深邃的眼睛在默默注視著我們這些尋古訪幽的后人。
司空山的佛事在唐朝天寶年間達到盛期。建于明朝的古樸的石雕牌坊,仿佛司空山不屈的脊梁,傲立蒼穹,顯示著佛門圣地的莊嚴與神圣。
那些無形的東西,那些象征著司空山品格和精神的自然風物,更是愚昧和世俗所焚燒不了的。除正在恢復中的“二祖寺”外,其余司空八景中的七景如“赤壁丹砂”、“烏牛古石”、“太白書堂”、“銀河夜月”、“南巖瀑布”、“北嶺松風”、“洗馬春池”,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體,得天地之靈氣與日月之精華,仍然以它奇異神秘的風采,穿過歷史的煙云,給我們以精神的洗禮與美的回味。八十多歲高齡的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赴樸初老人,十分關心司空山的恢復與開發,在他九十年代初重游司空山時,即興賦詞一闋:“久縈魂夢故鄉山,赤崖懸,彩云間,太白書聲,流水聽潺潺。欲問可公消息在,空谷石,與心安”。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就這樣激情地向他心目中的圣地袒露著自己赤誠的靈魂。
深秋之夜,我與幾位朋友相聚在太白書堂的舊址,想從潺潺不斷的流水中去感受詩仙的遺韻,然秋日干旱,流水難聞。拂動我們心旌的是瑟瑟秋風。朋友講起了一位外籍青年與司空山的故事。傳說十幾年前,有一位日本青年只身來訪司空山。他是專門研究佛學和東方文化的,對司空山和禪宗二祖仰慕之至。他在山上呆了一個晚上,其時屢遭劫難的司空山尚來恢復開發,陪伴他的只有那些倒臥的石佛,清泠的山風和蟲鳴。他與它們傾心交談。他臨走時,懷揣著一塊司空山的石頭。在隔山隔水的東瀛,他大概就把那塊石頭當作了自己膜拜的圣山的縮影。這一切令我感動不已。好在我曾工作于司空山所在的岳西縣,常可往返于司空山,一睹佛山圣姿,與那位虔誠的日本青年比較起來,算是幸運的了。
下將山來,司空山已籠罩在落日的輝暈中?;厥籽鐾?,氣勢更覺非凡。我想起史志上對司空山的傳神的描寫:“一峰玉立,丹筆鬼工;南望端巖,如畫照海。西瞻卓絕,若峭壁插天;迤東繞北,則移步換形,變幻莫測?!?br>
神秘的司空山,在我心中永遠是一種誘惑。
(黃劍平)
〔民間文學〕 相傳詩仙李白進入太湖縣境后,便聽人傳頌著司空山寺廟的大小和尚個個都能吟詩對句的事兒,心有疑惑,即一路徑奔山寺,決然要去探訪一個究竟。
入山先拜當家的老方丈。詩仙即開言問道:“聽說貴山寺僧均善作詩對句?”
“非貧僧夸口,也算將就說得上吧?!?br>
于是,李白朝夕察訪于寺僧中間,驗得幾個執事僧人確有詩才,心有所許,但還不能完全信服,思謀總要選擇一個突破口攻他一個措手不及。一日偶入僧廚見一小沙彌獨自在燒火做飯,便向前問:“小師傅,我出一上句讓你續下句好不好?”小僧點點頭表示應允。李白抬頭望望東邊初升的太陽,然后一字一頓地吟道:“紅日無私,貧富一般都照見?!闭l知小和尚張張嘴不發一聲,只是用手指指上面,又攤開雙手擺一擺就走開了。李白見小和尚不作對答,便去方丈室見老和尚說經過,語氣中頗有責怪他言過其實之意。
老和尚哈哈一笑:“施主有所不知,剛才所問的那個小僧乃是啞巴出家,自然便有開口無語之狀。但是,小僧卻照樣回答了施主的問題——他的手勢明明在說‘青天有眼,善惡兩樣早安排’啊!
上述一問一答,既含寺廟“神鬼設教”的主旨,又與后世的楹聯對子平仄合拍,后來的人干脆就把它制成楹聯,是懸在寺中大雄寶殿的大柱子上,銘記為流傳久遠的一段佳話。
(劉帥剛 整理)
上一篇:描寫《古琴臺》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同里》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