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忠》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字思本,小字保兒,盱眙(屬今江蘇省)人。朱元璋(太祖)姊子。年十二,母死;時天下大亂,父李貞攜之轉輾于亂軍之中,數次瀕于死亡。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十二月,投靠元璋于滁陽(今安徽滁縣)。及至,文忠牽元璋衣而戲,元璋喜甚,曰:“外甥見舅如見母也。”視為己子,賜姓朱。
文忠聰明好學,勤于思考,及從軍,就表現出卓越之軍才能。十七年(公元1357年)閏九月,以舍人領親軍從征池州(今貴池縣),勇冠諸將。攻青陽、石埭(今石臺縣)、太平、旌德,皆下之。繼敗元軍,降其眾千余,授帳前左副都指揮,兼領元帥府事。次年三月,會同將軍胡大海之師,取建德(屬今浙江省),以為嚴州府,奉命守之。及元將楊完者以數萬之眾突至,文忠沉著應戰,先破其陸軍,然后浮巨筏而上,完者水軍見之亦逃。及克浦江(屬今浙江省,在建德之東),文忠禁焚掠,示恩信;有逃入山谷者,招之還,民大悅。及完者死,其部請降,文忠撫之,得三萬余人。
十九年(公元1359年),張士誠(起義者)來犯,文忠率兵御之東門,另使別將出小北門,間道襲其后,夾擊大破之。十二月,士誠復來犯,又破之,乘勝克分水(今桐廬縣)。士誠自是不敢窺嚴州。
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六月,胡大海與陳友諒部將李明道戰于信都(今江西上饒市),大破之,擒明道及其宣慰王漢二,送文忠。文忠禮而釋之,使招建昌守將王溥(漢二之兄);溥降。
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二月,金華苗軍元帥蔣英、劉震、李福叛,殺胡大海等人。典吏李斌至嚴州告急,文忠即遣兵討之。至蘭溪,英等懼,掠城中子女西走,降于張士誠。文忠至,鎮撫其民。處州(今麗水縣)苗軍元帥李佑之等,聞蔣英已殺大海,亦作亂,文忠遣兵圖之。在此危急之時,張士誠又遣其弟張士信率兵萬余圍攻諸全(即諸暨),守將謝再興不能支,告急于文忠。文忠自度兵少,不能應援,聞平章邵榮將至(往平處州之亂),乃與都事史炳謀曰:“兵法先聲而后實,今諸全被圍日久,寇勢益盛,而我軍少,非謀不足以制之。今邵平章來討處州,宜借以張聲勢,亦制寇一奇也。”乃揚言大將軍徐達與邵榮領大軍至嚴州,克日進擊,使諜者揭榜于義烏之古樸鎮。士信見之果驚,謀夜逃去。再興知之,即發壯士夜半開門出擊之,士信兵驚潰,自相踐踏及溺死者甚眾。
次年四月,再興以諸全叛降于張士誠,犯東陽。文忠聞亂,與之戰于義烏,將千騎橫突其陣,大破之。九月,再興又犯東陽,文忠遣兵屯于五指山(在今諸暨縣西南)下,筑城,自將精兵二千往來應援。未幾,士誠兵號十六萬來犯,頓于城下,城堅不能拔,乃引去。
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二月,張士誠憤于諸全不能克,又集兵二十萬,遣其將李伯升攻新城(在今諸暨縣),置陣延亙十余里,造廬舍,建倉庫;且分兵數萬,據城北十里以遏援兵,決心攻拔之。文忠率兵馳救,去新城十里而軍。守將胡德濟使人告曰:賊勢甚盛,宜少駐以待大軍。文忠曰:“兵在謀不在眾。”“彼眾而驕,我少而銳,以銳遇驕,必克之矣。”及會戰,天大霧昏暗,文忠召集諸將仰天誓曰:“國家之事在此一舉,文忠不敢愛死以后三軍。”乃使元帥徐大興、湯克明將左軍,嚴德、王德將右軍,自領中軍當敵沖,三軍奮勇博擊。及霧稍開,文忠橫槊引鐵騎數十,乘高馳下,沖其中堅,敵精騎圍之數重。文忠縱騎馳突,所向披靡,格殺甚眾。大軍乘勢攻之,城中兵亦鼓噪而出,敵大潰敗,逐北數十里,斬首數萬,溪水為之赤,俘將校六百、甲士三千,兵仗糧草,收數日不盡,伯升僅以身免。
次年八月,徐達大舉伐張士誠,文忠奉命攻杭州以牽制之。文忠先后克桐廬、新城、富陽,至余杭,守將謝五(再興弟)與再興子五人出降,諸將請殺之,文忠不許。及至杭州,守將潘元明請降,奉士誠所授諸印,跪伏于道左;以樂女導之,文忠揮之去,重申軍紀,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斧,立斬以徇,城中帖然。得兵三萬、糧二十萬。以功加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復姓李氏。繼從大軍征福建。
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元璋即皇帝位,是為太祖。次年春,以偏將軍從右副將軍常遇春北攻大同,直逼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縣),元順帝北走應昌(在今克什克騰旗西達來諾爾附近)。七月,遇春死,文忠代領其軍,奉命往從徐達攻慶陽(屬今甘肅省)。行至太原,聞大同圍急,謂左丞趙庸曰:“我等受命而來,閫(門檻)外之事茍利于國,專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雁門(在今山西代縣北),至馬邑(今朔縣),敗元游兵,擒其平章劉帖木。進至白楊門(似在今山陰縣西南),元軍乘雨雪,夜來劫營。文忠阻水自固,堅壁不動。黎明,敵大至,連失二營。文忠揮軍死戰,得以不敗。及度敵已疲,遂出精兵夾擊之,俘斬萬余人,窮追至大同府邊外。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月,拜征虜左將軍,與徐達分道北伐。文忠為東路軍,出居庸關,經野狐嶺(在今河北萬全縣北),至興和(在今張北縣境),降元守將。繼經駱駝山(在今沽源縣境),進至察罕諾爾(在今內蒙古多倫縣附近),擒其平章竹真。至開平(今多倫縣),降其平章上都罕。五月,引兵攻應昌。及距應昌百里,得知元帝已死,其子愛猷識里達臘立,乃督軍兼程前進,克之,元嗣君北走,俘其嫡子買的立八剌及諸王、大臣、后妃數百人,獲大量珠寶。還軍,途經興州(今河北欒平縣),降其兵民三萬七千人;至紅羅山(在今沽源縣南),又降其兵民一萬六千余人。十一月七日,凱旋京師,太祖親勞于龍江(今江蘇南京市下關),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進右柱國、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國公。
元殘余勢力雖遣致命打擊,損失慘重,但未徹底消滅。經過一年之休養生息,又死灰復燃,控制著東自開源(屬今遼寧省),西至甘肅北部之地,不斷南犯。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文忠為左副將軍、馮勝為右副將軍,與徐達再次分道北征。文忠為東路,經應昌,趨和林(今蒙古哈爾和林)。六月,至口溫(在今克什克騰西北),元兵逃去。繼進至臚朐河(今蒙古克魯倫河),收其部落。然后令部將韓政守輜重,自率大軍,攜二十日糧,急進至土拉河(在今烏蘭巴托西,鄂爾渾河支流),元軍列騎以待。二十九日,文忠引軍逼之,敵稍卻;及至鄂爾渾河,敵頑強抗擊,文忠馬中流矢,急下馬,以短兵戰,敵始退;追至稱海(在和林附近),敵兵復大集,文忠乃勒兵自固,又多設疑兵,縱所獲馬于野;敵疑有伏,居三日,引兵去,文忠亦還軍。此次北伐,徐達戰敗,文忠軍殺傷相當,僅馮勝獲勝。
七年(公元1374年)七月,將兵攻大寧(在今河北平泉縣北)、高州(在今內蒙古赤峰市東北),克之。八月,追至豐州(今通遼市),擒元故官十二人,獲馬駝牛羊甚眾。之后,屢出備邊。
十二年(公元1379年)正月,洮州(今甘肅臨潭縣)十八番族叛,與征西將軍沐英合兵討平之。筑城東籠山(在洮州東),置洮州衛。文忠以“官軍守洮州,餉艱民勞”,主棄之。太祖曰:“洮州西控番戎,東蔽湟隴,漢唐以來,備邊要地。今番寇既斥,棄之不守,數年后將復為患。慮小費而忘大虞,豈良策哉。”不許。文忠還,言西安城中水咸鹵不可飲,請鑿龍首渠(在今陜西長安縣東北)入城,從之。
十七年(公元1384年)三月,死。時年四十六。謚曰武靖。
文忠器量沉宏,喜怒不形于色,人莫知其深淺。工心機,善計謀,臨陣勇猛,遇大敵尤猛。一生征戰疆場,屢立戰功,開國功臣之中,位居第三。聰明好學,曉經義。所為詩歌,雄駿可觀。及家居,宛若儒者。雖為太祖外甥,但無皇親之惡習。敢直言相諫。初,太祖定應天,以軍資不繼,決定增民田租,文忠諫之,遂減額。又勸少誅殺,諫征日本,言宦者過盛等等。以是引起太祖不滿,曾受責備,而文忠之志不改。
上一篇:《李愬》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李晟》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