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依道義,借風行舟》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當時,曹操提議恢復肉刑,下令說:“哪里有通曉事理、了解古今的君子,讓他評議這件事呢?以前大鴻臚陳紀認為死刑更可以表示仁慈、恩澤,正是說的這件事。御史中丞陳群能否對你父親的理論加以發揮呢?”陳群回答說:“臣父陳紀認為漢朝除去肉刑而增加笞刑,本來是提倡仁慈、惻隱之心,而死的人更多,正是所謂名義上減輕而實際加重了。名義上輕了,人民更容易犯罪;實質上重了,就更傷害人民?!渡袝飞险f: ‘要慎重對待五刑,以成就三德?!兑捉洝飞蠈懥素?、刖、滅趾的方法,借以輔佐政治,幫助教化,懲罰壞人、去掉誅殺。而且殺人抵命,符合古代法制; 至于傷人,或者殘害身體、剪下毛發,是不合情理的。如果用古代刑法,使淫亂的人下蠶室,將盜竊犯砍掉雙腳,那就永遠不會有淫亂和行竊的不法行為了。古時刑法三千條,雖然不可全部恢復,像以上這兩條,正是當前社會上的嚴重問題,應該先行采用。按漢代法律所殺的十惡不赦的罪犯,是仁愛所不能達到的,其余剛及死罪的,可以使用肉刑。這樣,受肉刑所失去的和保全性命所得到的就平衡了?,F在用鞭打致死的辦法代替不殺的刑法,這是重視人的肢體而輕視人的身軀性命了?!碑敃r鐘繇與陳群的意見相同,王朗及其他參與議論的人大多認為不可施行。曹操很同意鐘繇、陳群的意見,但由于戰爭尚未停止,考慮到大多數人的意見,所以暫且擱置下來了。
陳群轉任侍中,兼任丞相府東西曹掾。在朝無偏頗厚薄,很重名節,不用不正當的手段對待別人。曹丕為太子時,對他非常敬重,用朋友的禮節對待他,常常嘆息道:“自從我有了顏回,門人對我一天比一天親近?!蔽牡劾^承魏王位后,封陳群為昌武亭侯,調任尚書。制定九品官人之法,就是陳群建議的。文帝登上帝位之后,陳群被提升為尚書仆射,加領侍中,又轉任尚書令,爵位提升為潁鄉侯。文帝征討孫權,到達文陵,令陳群兼任中領軍。文帝返回時,授予陳群符節,讓他統率水軍。文帝回到許昌后,任命陳群為鎮軍大將軍,兼任中護軍,總領尚書事物。文帝臥病,陳群與曹真、司馬懿等人一道接受遺詔輔佐朝政。明帝繼承帝位后,進封陳群為潁陰侯,增加食邑五百戶,連同以前所封的共一千三百戶,與征東大將軍曹休、中軍大將軍曹真、撫軍大將軍司馬懿都可開建府署、自選屬官。不久,陳群任司空,照舊總領朝政。
此時,曹叡剛開始親理朝政,陳群上疏說: “《詩經》稱 ‘只要效法文王,萬邦都會信任你’;又說 ‘首先在妻子面前作榜樣,然后在兄弟之中作榜樣,再推廣到治理整個宗族和國家’。治理國家之道從身邊開始實行,可以影響整個國家。自從大亂以來,戰爭未曾停止,老百姓不了解國家政教的根本,恐怕它已經衰頹到了極點。陛下正處在我們大魏興盛之時,繼承太祖、高祖的功業,天下老百姓向往最美好的政治局面,只有推崇德治,廣施教化,體恤百姓,那么人民就幸運極了。而臣屬們隨聲附和,不辨是非,是國家極大的禍患。如果不和睦就會出現敵對的派別,出現了敵對的派別就會無根據地進行詆毀或稱頌,無根據地進行詆毀或稱頌,事情的真假就會失實,對此不可不嚴加防范,應該采取措施將其源流堵塞。”
后來曹叡的女兒曹淑逝世,曹叡追封謚她為平原懿公主。陳群上疏說:“壽命長短是命中注定的,存亡是有定數的。所以圣人制訂禮法制度,有的加以限制,有的卻有放寬,以求適中。孔子有不修治在防地的父母合葬墳墓的節儉做法,延陵季子將兒子安葬在外鄉贏、博之間。圣人的行為合乎天地的法則,永遠垂范后世。又古人說‘在大的節操上不超越界限’,這是由于行動要成為后世師表的緣故。八歲到十一歲的孩子死了,沒有喪葬的禮儀,何況尚未滿月的孩子,卻用成人的禮節送葬,特地縫制喪服,滿朝官員穿著白衣,早晚哭奠死者,從古以來,沒有這樣的情況。而且皇上還親自去觀察陵園,親自參加祭祀路神和將靈柩升載車上的儀式。希望陛下放棄這種無益有害之事,只管聽憑群臣送葬好了,請車駕不要去,這是天下人民最大的希望。聽說陛下打算去摩陂,實際上到許昌,太后宮和皇后宮上下人員,全都東行。朝廷大小官員,無不感到驚駭、奇怪。有的說陛下想借此避災,有的說陛下準備在方便的地方遷移宮室,還有的說不知道什么緣故。我認為吉兇自有天命,禍福則靠人事,移徙住處、以求平安,這不可能得到益處。如果一定要移居避災,那么修繕好金墉城西宮,以及孟津別館,都可以暫時居住。無需把整個皇宮的人暴露在曠野露天之下止宿,以免蠶農在大忙季節時停止工作或遭受損失。如果吳、蜀二地聞知此事,還以為是皇上駕崩。加上移徙所費,不可計算。而且吉士賢人,碰上盛衰變化之際,處在安危無常之時,也能堅持正道、相信天命,不靠遷徙家室以求安寧。鄉邑百姓受其影響,不生恐懼之心。何況帝王是萬國之主,靜則天下安寧,動則天下擾亂;一舉一動,怎么可以輕率從事呢?”曹叡不聽。
當初,在曹操那個時候,劉廙因弟弟參與魏諷的謀反,應當斬首。陳群向曹操談了自己的看法,曹操說:“劉廙是個名臣,我也想赦免他。”于是,恢復了劉廙的職位。劉廙深深地感激陳群,陳群說:“討論刑罰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私人,并且這是明主的意見,我知道什么?”他處事坦率、大度、不自夸,都像這一類事情。青龍四年(公元236年),陳群逝世,謚為靖侯。他的兒子陳泰為繼承人。曹叡追思陳群的功德,分取陳群的食邑,封他一個兒子為列侯。
上一篇:《動以情理,釜底抽薪》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動靜應時,舉措隨機》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