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縣)人。其先,契丹酋長。父李楷洛,左羽林大將軍,以作戰勇敢著稱。
光弼幼重節行,不喜嬉弄,善騎射,嚴毅有大略,好讀班固所著《漢書》。少從戎,為左衛郎。天寶五年(公元746年),為河西節度使王忠嗣府兵馬使。忠嗣待之甚厚,雖宿將亦莫能與之比,常曰:“光弼必居我位。”八年(公元749年),為節度副使。十三年(公元754年),朔方節度使安思順愛其才,欲以女許之,光弼稱病辭官而去。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異其操行,奏請還長安。
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舉兵反。玄宗命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攻東京(今河南洛陽市),令選良將一人,領兵出井陘關(在今河北井陘縣北井陘山上,又名土門關),以攻河北。子儀薦光弼,遂為河東節度使,領兵五千,東下井陘,攻常山郡(今正定縣),與祿山部將史思明相持四十余日。思明絕常山糧道,城中乏草,光弼以車五百,至石邑(在今獲鹿縣東南)取之;駕車者皆衣甲,又以弩手千人衛之,為方陣而行,思明無奈。
自祿山反,常山屢為戰場,死人蔽野,光弼祭尸而哭之;凡為敵所幽者出之,誓平寇難,以慰其心。次年六月,敗思明于嘉山(在今正定縣東),河北來歸者十余郡。
七月,肅宗李亨即皇帝位于靈武,召光弼入朝,授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光弼即以兵五千赴太原。先是,河東節度使王承業軍政不修,侍御史崔眾主兵太原,常侮辱承業,光弼憤憤不平。至是,肅宗令崔眾以兵付光弼。眾性狂暴,見光弼只長揖,而不交兵權;光弼怒,收捕之。旋使者至,拜眾為御史中丞。光弼曰:“今但斬侍御史。若使者宣詔,亦斬中丞。”使者不敢出詔,光弼即斬之,威震三軍。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史思明自博陵(今河北定縣)、蔡希德自太行,引兵十萬犯太原。時光弼精兵皆赴朔方,留者皆老弱,不滿萬人。太原諸將皆懼,力主修城以衛之。光弼曰:“太原城周四十里,賊垂至而興役,是未見敵先自困也。”乃率兵民于城外挖壕;又作磚坯數十萬,眾莫知所用。及敵攻于城外,光弼令運磚坯增壘于內,隨壞隨補。
思明圍太原,月余不能下,乃選精銳為游兵,令曰:“我攻其北,則汝潛趨其南;攻東,則趨西,有隙則乘之。”而光弼軍令嚴肅,敵雖不至,警邏未嘗少懈,敵不得入。光弼于城中,茍有小技者,皆購募得之,人盡其用。曾募得善穿地道者三人,及地道成,敵于城下仰而大罵,光弼遣人從地道中曳其足而入,臨城斬之。由是敵皆惶恐,每行,皆視地。敵又為云梯、沖車、土山以攻城。光弼又為地道以應之,敵近城則地陷落;還作大炮,飛巨石,一發,每擊斃二十余人。敵經過多次攻擊,死者十之二三,乃退至炮火所不及之處。光弼遂遣人詐與敵約,刻日出降。敵喜,不為備。光弼使穿地道于敵營中,支以木。至期,光弼勒兵城上,遣裨將領數千人出,如降狀,敵皆屬目;俄而敵營地陷,死者千余。敵頓時大亂,光弼乘機攻之,俘斬萬人。
及安慶緒(祿山長子)殺祿山,思明歸守范陽,留希德等圍太原,敵軍心不穩。光弼乃自將敢死隊,向希德大營發起攻擊,大破之。敵潰敗四散,村民處處追殺,共斬敵七萬余,希德逃去,軍資盡棄,太原之圍遂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助子儀討慶緒于相州(今河南安陽市)。光弼曰:“思明勒兵魏州(今河北大名縣),欲以怠我,不如起兵逼之。彼懲嘉山之敗,不敢輕出,則慶緒可擒。”此一高明之策,竟為觀軍容使魚朝恩所否定。
二年(公元759年)三月,官軍步騎六十萬陳于安陽河北,思明自將精兵五萬來戰。時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昏地暗,咫尺不能相辨,敵我皆大驚,官軍向南潰逃,損失巨大,獨光弼整眾還太原。七月,代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兵馬副元帥。受命后,即率五百騎馳赴東都,夜入其軍。光弼治軍嚴整,及至,號令一下,士卒、壁壘、旌旗皆變。朔方將士皆樂子儀之寬,而懼光弼之嚴。
左廂兵馬使張用濟屯河陽(在今河南孟縣西),光弼召之。用濟與左右曰:“朔方,非叛軍也,乘夜而入,何見疑之甚邪!”與諸將謀以精銳突入東京,逐光弼,請子儀;并命士卒皆被甲上馬,銜枚以待。都知兵馬使仆固懷恩曰:“鄴城之潰,郭公先去,朝廷責帥,故罷其兵柄。今逐李公而強請之,是反也。”用濟乃止。光弼以數千騎東出汜水(在今滎陽西北),用濟單騎來見,光弼斬之。八月,為幽州長史、河北節度使,以復河北及幽、燕之地。
九月,史思明分兵四道向河南。光弼至洛陽,謂留守韋陟曰:“賊乘勝而來,利在按兵,不利速戰。”陟請退守潼關,據險以挫其銳。光弼曰:“兩敵相當,貴進忌退,今無故棄五百里地,則賊勢益張矣。不若移軍河陽,北連澤潞(今山西晉城縣、長治市),利則進取,不利則退守,表里相應,使賊不敢西侵。”叛官韋損曰:“東京帝宅,侍中奈何不守?”光弼曰:“守之,則汜水、崿嶺、龍門皆應置兵,子為兵馬判官,能守之乎?”光弼遂撤出洛陽。日暮,思明游兵已至石橋(在洛陽東之建春門外)。光弼持火把徐行,部曲嚴整。敵引兵隨其后,而不敢逼。
思明入洛陽,一無所得,又恐光弼來攻,不敢留,乃退屯于白馬寺(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十月,思明攻河陽,先使其將劉龍仙至城下挑戰。龍仙恃勇,謾罵光弼。光弼顧謂諸將曰:“誰能取彼者?”懷恩請行,光弼曰:“此非大將所為。”裨將白孝德請往,光弼撫其背而遣之。孝德不負眾望,斬龍仙,攜首以歸,敵眾大駭。
思明有良馬千余匹,每日至河浴之。光弼命取軍中母馬五百匹,系其駒于城內;及思明馬至水邊,盡出之,馬嘶不已。思明馬聞聲,悉浮渡河,光弼盡驅之入城。思明怒,列戰船數百艘,隨火船而進,欲焚燒浮橋。光弼以百尺長竿數百,以巨木固其根,氈裹鐵叉置其首以迎之。敵船不得進,光弼發炮石擊之,中者皆沉沒。
思明屯兵于河清(在今孟津縣西南),欲絕光弼糧道。光弼則軍于野水渡(在河清東,黃河北岸渡口)以備之,自還河陽,留部將雍希顥守其柵,曰:“賊將高庭暉、李日越、喻文景,皆萬人敵也,思明必使一人來劫我。我且去之,汝待于此。若賊至,勿與之戰。降,則與之俱來。”聞者竊笑。繼而思明果遣日越將五百騎來擒光弼。日越至柵下,希顥阻壕休卒,吟嘯相視。日越怪之,問曰:“司空(光弼為司空)在乎?”對曰:“夜去矣。”日越沉默良久,謂左右曰:“今失李光弼,得希顥而歸,吾死必矣,不如降也。”遂降。光弼厚待之,任以心腹。庭暉聞之,亦降。眾怪而問之:“降二將何易也?”光弼曰:“思明常恨不得野戰,聞我在外,以為必可取。日越不獲我,勢不敢歸。庭暉才勇過于日越,聞日越被寵任,必思奪之矣。”
思明復攻河陽,光弼請鄭陳節度使李抱玉堅守二日。光弼屯中潬(在今孟縣西南),于城外置柵,柵外穿塹,深廣二丈。抱玉出奇兵,表里夾擊,殺敵甚眾。思明遂舍抱玉,全力攻光弼。光弼命將軍荔非元禮率勁卒拒之。敵恃其眾,直進逼城,以車載攻具自隨,督眾填塹,開柵為門。元禮見柵開,即率敢死隊出擊,破之。敵復引兵向河陽北城,光弼登城望敵,曰:“賊兵雖多,囂而不整,不足畏也。不過日中,保為諸君破之。”令諸將曰:“爾等望吾旗而戰,若麾旗緩,任爾觀望便宜;吾旗連麾三至地,則萬眾齊入,生死以之,少退者斬!”又自帶短刀,曰:“戰,危事,吾國之三公,不可死賊手,萬一戰不利,諸君前死于敵,我自剄于此,不令諸君獨死也。”及進,光弼三麾旗至地,諸將奮勇當先,呼聲動天地,所向披靡,敵眾大潰。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二月,有人言:“洛中將士(史思明部)皆燕人,久戍思歸,上下離心,擊之,可破也。”觀軍容使魚朝恩信以為真,言于肅宗。肅宗令光弼立即進取東京,光弼奏稱:“賊鋒尚銳,未可輕進。”而仆固懷恩(時為朔方節度使)部卒多不法,光弼每置之以法,毫不留情。懷恩恨之,乃附朝恩,言東京可取。光弼不得已從之。
官軍陳于邙山(在今洛陽市北)。光弼命依險設陣,懷恩不聽,而陳于平原。光弼曰:“依險則可以進,可以退;若平原,戰而不利則盡矣。”命移軍于險,懷恩仍不聽。思明乘機進兵,官軍大敗,死者數千人,軍資器械盡棄。光弼、懷恩渡河至聞喜(屬今山西省)。
自相州、邙山之敗,朝恩羞其用謀之誤,恨光弼入骨;宦官程元振尤恨之。二人相結,日謀以中傷。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元程以私怨害死山南東道節度使來瑱,光弼愈恐。
次年七月,死。時年五十七。謚曰武穆。葬于三原(屬今陜西省)。
光弼善用兵,謀定而后戰,故常以少勝多。治軍以嚴著稱,每申號令,諸將不敢仰視,天下服其威名。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第一。
上一篇:《李光弼》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李勣》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