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包世臣》人物故事小傳
包世臣(公元1775—1855年)字慎伯,號倦翁,又號小倦游閣外史,清涇縣(今安徽涇縣)人。涇縣古名安吳,故人稱包安吳。曾任新喻知縣。關心時政,屢次向東南大吏建議興革。為著名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擅長行、草、隸。提倡北碑,對書風的變革頗有影響。著有《安吳四種》,其中《藝舟雙楫》下篇專門論述書法理論,得到書苑的推崇。
〔正 史〕
包世臣,字慎伯,涇縣人。少工詞章,有經濟大略,喜言兵。嘉慶十三年舉人,大挑①以知縣發江西。一權②新喻,被劾去。復隨明亮征川、楚,發奇謀不見用,遂歸,卜居金陵。世臣精悍有口辯,以布衣遨游公卿間。東南大吏,每遇兵、荒、河、漕、鹽諸巨政,無不屈節諮詢,世臣亦慷慨言之。
初,海盜蔡牽犯上海,鎮道迎③世臣閱沿海島嶼。見黃浦停泊商船千艘,遂建海運可救漕弊之議。游袁浦,值河事亟,箸④《策河四略》。是時鹽法以兩淮為大,私梟充斥,議者爭言緝私。世臣擬多裁鹽官,惟留運司主錢糧,場大使督灶戶,不分畛域⑤,仿現行鐵硝之例,聽商販領本地官印照,赴場繳課買鹽。州縣具詳,運司存核,則場官不能干沒正課;而轉輸迅速,則鹽價必銳減;私鹽皆輸官課,課入必倍。以之津貼辦公,并增翰、詹、科、道廉俸,為計甚便。
其論西北水利曰:“今國家南漕四百萬石,中歲腴田二百萬畝所產也。有田四百萬畝,歲入與佃半之,遂當全漕,先減運十之一,糶其谷及運資置官屯,遞減至十年,則漕可罷,賦可寬。以其盈余量加賦餉,而官可廉,兵可練。不然,漕東南以贍西北,浮收勒折⑥,日增一日,竭民力,積眾怒。東南大患,終必在此。”
世臣能為大言⑦。其論書法尤精,行草隸書,皆為世所珍貴。著有《小倦游閣文集》,別編為《安吳四種》。
《清史稿·包世臣傳》卷四八六
〔注 釋〕
①大挑:清乾隆十七年定制,在會試后揀選應考三次而不中的舉人,由禮部分省造冊,咨送吏部,派王大臣共同揀選。選取者分二等,一等以知縣試用,二等以教職銓補。稱為舉人大挑。②權:代理。③迎:迎接。④箸:通“著”。⑤畛域:范圍,界限。⑥浮收勒折:額外的征收和勒索克扣。⑦大言:重要的言論或謀議。
〔相關史料〕
嘉慶丙寅,予寓揚州觀巷天順園之后樓,得溧陽史氏所藏北宋棗版閣帖十卷,條別其真偽,以襄陽所刊定本校之,不符者右軍、大令各一帖,而襄陽之說為精。襄陽在維揚倦游閣成此書,予故自署其所居曰“小倦游閣”。十余年來,居屢遷,仍襲其稱,而為之記曰:“史言長卿故《倦游》,說者謂倦疲也,言疲厭游學,博物多能也。然近世人事游者,輒使才盡何耶?蓋古之游也,有道。遇山川則究其形勝厄塞,遇平原則究其饒確,與谷木之所宜。遇城邑則究其陰陽流泉,而驗人心之厚薄,生計之攻苦。遇農夫野老則究其作力之法,勤惰之效。遇舟子則究水道之原委,遇走卒則究道里之險易迂速,與水泉之甘苦羨耗,而以古人之已事,推測其變通之故。所至又有賢士大夫講貫切磋,以增益其所不及。故游愈疲則見聞愈廣,研究愈精,而足長才也。今之游者則不然。貧則謀在稻粱,富則娛于聲色,其善者乃能于中途流連風物,詠懷勝跡,所至則又與友朋事談燕,逐酒食,此非唯才易盡也,而又長惡習。予自嘉慶丙辰出游,以至于今,廿有七年矣。少小記誦,荒落殆盡,而心智益拙,志意頹放,不復能自檢束,而猶日冒此倦游之名也,其可懼也夫!其可愧也夫!”
包世臣《藝舟雙楫·小倦游閣記》
上一篇:《劉煥》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劉煥》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北齊后主淑妃馮小憐》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北齊后主淑妃馮小憐》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