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衍
南北朝時期梁朝皇帝,著名政治謀略家。字叔達,祖籍南蘭陵。生于秣陵縣同夏里,是漢初名相蕭何第二十四代孫。他讀書刻苦,博學多通,善于謀劃,文武兼備。不到二十歲就出仕做官。498年,因屢立戰功,掌握了齊朝北部和西北部地區的軍政大權,成為舉足輕重的封疆大吏。時齊明帝蕭鸞昏庸,“六貴”輔政,輪流在朝中值班,發號施令,各自為政。蕭衍聞之說:“政出多門,朝廷亂套了! 《詩經》里說:‘一國三公,吾誰適從?’況且現在是一國六公,還能指望太平嗎? 他們勢必你殺我砍,要逃避災禍,當今只有雍州這塊地方。我勤行仁義,便可坐為西伯。”后果然宮庭內亂,蕭衍上書勸在朝中當官的大哥說:“滅崔后,入宮除掉暴君,此為上策,如怕捉當‘弒君’罪名,則仍率兵出鎮外地,亦少‘威鎮內外’,此為中策;下策是放棄兵權,盡受爵位,則必悔之無及。”其兄不聽,終被害。500年11月,蕭衍舉兵反齊,以反間計平息一州,而后誅殺異己,步步青云。502年,和帝讓位蕭衍,即梁武帝。即位之后,首先他反對淫俊之風,并以身作則,身穿布衣,飲食與雜役士卒相同,得到了戰士們的擁護愛戴,因而“所攻戰多捷”。梁武帝懂得“防民之口勝于防川”和“下情不能上達則怨積亂生”的道理,因而注意了解下情,廣開言路。他更認識到吏治好壞關系到帝業興亡”,按照“清廉”和“精干”兩條主要標準選用地方守宰,糾彈處理任何玩忽職守、循私舞弊、魚肉百姓、漠視生產的官員,表彰薦舉那些品行高潔,才識超群而隱于民間的賢能之士;巡察侍臣必須據實奏聞,不得有誤,為培養人才,梁武帝大力興辦教育,“廣開學館,招納后進。”梁武帝還采用不設中正官的手段來壓制專靠門第、不學無術的士族,抬高“寒人”地位,擴大普通地主參政機會。呂僧珍、江淹、席聞文等都出身孤寒貧賤,因有才干而位至高官,有職有權。沈約出身高門士族,文史兼長,但于政事得失則:“唯唯而已”,武帝對他優禮有加,卻始終不讓他掌握實權,甚至拒絕了他要求做地方官的請求。武帝對輔臣倚重不疑,虛心求救。521年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孤獨國,收養窮民。在與北魏的沖突中,武帝授火攻之計,取得了宋初以來近90年間南北對峙中南朝對北朝的第一次勝利,梁武帝在北役中的戰略布署和總體指揮上表現了卓越的才能,因此戰之能勝,三十余年間梁一直處于優勢。蕭衍晚期日益耽溺于宗教迷信,怠忽政事,但其前期任用賢能,關系民生,發展生產,使梁朝日益興盛。在位四十八年,在魏晉南北朝是絕無僅有的,而且即使在秦以后兩千余年封建帝制史上也是罕見的。
上一篇:范蠡
下一篇:董寶生經營管理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