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垓下滅楚
秦末軍事謀略個案。劉邦、項羽為爭奪秦末農民起義成果和最高封建統治權,展開了歷史上有名的楚漢戰爭。開始,項羽兵力優勢于劉邦,而后,劉邦在彭城大敗、主力被殲后,諸侯紛紛背漢向楚。劉邦在不利的形勢下,退守成皋。楚漢兩軍在成皋相持二年零五個月,劉邦采取了正面堅持、敵后擾亂和南北兩翼牽制的對楚作戰方針,轉劣勢為優勢,最后終于形成垓下決戰態勢。這時,項羽自知兵少食盡,形勢不利,主動求和,與漢中分天下,于是楚漢以鴻溝為界訂約。公元前203年底,項羽向東撤退,劉邦也打算西撤,后聽張良、陳平獻計,實行戰略追擊,并約韓信、彭越南下會師,合殲楚軍。但此二人按兵未動,于是劉邦采納張良向他們封地的建議。封地以后,韓信、彭越率部參戰。韓信軍從齊地進占彭城,劉賈部圍占壽春,合軍北上進攻下城文。劉邦率軍由固陵東進,迫項羽軍退至垓下。于是,韓信、劉賈、彭越、英布諸軍會師于垓下,同楚軍決戰。此時,項羽兵力約有10萬人。韓信率軍30萬,將軍孔熙、陳賀為左右兩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殿后。韓信首先進攻失利,被迫后退。然后命左右翼軍繼續攻擊,楚軍受挫,韓信乘機率部再擊,大敗楚軍。十二月,漢軍重重包圍項羽于垓下。楚軍屢戰不勝,項羽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以為漢盡占楚地,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八百騎突圍南逃。劉邦派灌嬰率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河,僅剩百余人退至陰陵。項羽一路被漢軍追殺,經過最后奮戰,自殺于烏江。漢軍全殲楚軍,獲得了戰爭最后勝利。
垓下決戰,是楚漢戰爭的最后階段。此時,楚漢雙方強弱易勢,項羽在兵力遭受重大消耗,糧食極端困難的危急情況下,被迫求和,轉向戰略退卻。但楚軍退卻時,又未作周密組織和派出強有力的掩護部隊。項羽如果迅速撤至九江一帶與周殷會師,控制長江中下游地區,休整兵力,待機而動,戰爭還不至失敗。但項羽計不及此,卻為一時擊敗劉邦追兵的現象所迷惑,在梁地拖延時日,結果等韓信、彭越到達后,陷入漢軍的數面包圍而遭到徹底失敗。反觀劉邦在追擊失利情況下,能迅速調集援兵,終于全殲楚軍,從而創造了古代大規模追擊戰成功的先例。
上一篇:橫向思維修養
下一篇:海外發展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