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第三十七屆總統(1969—1974),著名政治家、謀略家。因被國會彈劾又成為美國第一個辭職的總統。1947—1950年任美國第80和81屆國會議員,以反共著名,曾于1947年建議對美共領袖以“集體藐視政府法令罪”起訴,1948年又與眾議員蒙特起草宣布共產黨為非法的法案,并主持調查所謂“希思間諜案”。1953—1961年任兩屆副總統。1969年當選總統。就職后前往關島(1969.7),宣布減少美國駐外部隊,通過軍事和經濟援助使較小國家得以自衛,并提出“尼克松主義”:以伙伴關系為“核心”,“分攤負擔和責任”;以實力為基礎,建立“現實威懾力量”;以談判為重要手段,在“五大力量”、“三角關系”中推行“均勢外交”。他作為一個老牌政治家和戰略家,擅長縱橫捭闔之術。在外交方面最重要的行動是經過二十一年的隔閡之后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新開始直接交往。1972年2月他偕夫人以及大批隨從人員對中國進行一次國事訪問,與周恩來總理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這是中美關系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同年5月訪問莫斯科,這是美國總統對莫斯科的第一次訪問,簽訂第一個限制戰略核武器協議,并簽定雙邊貿易協定及科學合作和空間合作計劃。他逐步撤退了大量的美軍地面部隊,以結束美國參加越南戰爭。1973年1月簽訂結束越南戰爭的巴黎協定。1974年6月訪問中東,改善了美國與埃及的關系。在內政方面,通貨膨脹是尼克松最持久的經濟問題。起初他試圖壓縮聯邦開支;但他的政府預算赤字每年增長。在1971年和1973年他的政府兩次使美元貶值,努力達到貿易的平衡。1971年8月實行“新經濟政策”,其中包括在和平時期前所未有的對工資和物價的控制。1974年8月9日因與“水門事件”有牽連,遭到全國強烈指責,眾議院司法委員會投票通過彈劾尼克松的3條罪狀,被迫宣布辭去總統職務。著有《六次危機》(1962)、《尼克松回憶錄》(1978)、《真正的戰爭》(1980)、《領袖們》(1982)、《真正的和平》(1984)、《別再有越南》(1985)、《1999:不戰而勝》(1988),累計達數百萬字。其著作,涉獵廣博,見解犀利,在眾多著作中表現出來的對國際形勢和未來發展的戰略分析,連他的反對者也不得不擊掌叫好。
上一篇:尉繚子
下一篇:屋大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