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諾森三世生平簡介,英諾森三世歷史評價,英諾森三世怎么死的?
英諾森三世(InnocentⅢ,1160—1216),中世紀羅馬教皇,1198—1216年在位,出生在羅馬,世俗名洛旦里(Lotario)。其父是意大利特拉西蒙伯爵。洛旦里學生時代先在巴黎攻讀神學,后來在意大利博洛尼亞攻讀法學。從1185年起,在羅馬教廷供職。他的叔叔、教皇克萊門特三世在1190年把他晉升為樞機助祭。在家族世仇凱萊斯丁三世任教皇時他失勢了;只好閉門寫作。他的著作《論人的貧苦條件》曾廣為流傳,該書在十五一十六世紀再版了47次。1198年1月8日,他當選為教皇,此時他還不到38歲。在其后的18年間他把教皇的權勢推到了最高峰,成為繼格利哥里七世以后中世紀教會史上最善于玩弄權術的野心家,和十三世紀初葉歐洲政治史上的中心人物,他自稱為“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是一個遵照麥基洗德的等次的永世大祭司”。
英諾森三世之所以能在提高教會威信和權力方面比他所有的前任所取得的成就都大,是因為他生活在一個處于封建分裂時代的歐洲,許多國家的中央政權都軟弱無力。而經過克呂尼改革的羅馬教會到十二、十三世紀,已發展成一支強有力的政治力量,它擁有強固的各級教會組織和人數眾多的僧侶,它控制西歐、中歐的法庭,壟斷教育、文化和一切輿論機構。每一個居民都是教徒,從搖藍到墳墓,一生都逃脫不出教會的羅網。
英諾森三世正是依靠強大的教會組織和當時人民群眾的宗教感情,利用當時的封建割據的混亂局面,制服封建君王,稱霸于西歐和中歐。
在與世俗君王的斗爭中,英諾森三世不僅取得了反對中央集權的世俗地方封建主的支持,而且還得到了各國教會封建主的支持,其中尤以西多修道院派的支持最為突出。該派自1098年在法國西多地方興起后,到英諾森三世時其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它創立的目的是為了反對克呂尼修道院派后期的富裕奢侈。西多修道院派在建立初期嚴守本篤會會規,強調開荒,而且從事手工業、商業貿易,后來還發展抵押和放款業務,成為中世紀銀行最早的創辦者之一。修道院上層為保衛它日益增多的領地財產,把修道院建筑成龐大的封建城堡,成為軍事封建主。他們以羅馬教皇為靠山,反對由國王或主教委派修道院長,力圖擺脫地方主教和世俗貴族的控制,因此,極力抬高羅馬教皇的地位。
教皇的政治勢力還由于意大利商人的支持而加強。西歐工商業城市出現后,教皇向歐洲征收的各種賦稅,包括英諾森三世創立的“十字軍稅”,由意大利商人設在外國的銀行齊匯集羅馬,教皇的財政金融勢力就這樣與意大利城市商人的利益暫時一致。于是,在工商業城市的支持下,教皇更理直氣壯地向皇權進行一系列的挑戰。
英諾森三世上臺以后,進一步發動歐洲各國教會法學家制造教皇權力至上、世俗權力來自教皇的輿論。當時,代表城市貴族的法學家在與教皇的斗爭中,提出了“兩劍論”,根據這種理論,神權和政權這兩把劍都是上帝創立的,分別授與教皇和君王,所以教皇不比君王優越,廢黜君王必須取得貴族同意,而無須經過教皇的批準。英諾森三世便提出“太陽和月亮的理論”與之對抗,他指出:“教皇和國王,猶如太陽和月亮,月亮從太陽借得了光輝,國王從教皇手中獲得了權力”。1209年,他發布了一道“可敬的”通諭,再次強調教皇的“無上神權”。他認為,王公們選舉皇帝的權利是教皇賦予的,因此,最后審定當選的皇帝是否合適,則是教皇的職責和權力,如果教皇不滿意皇帝人選,則應另行選舉,如果封建王公拒絕另選,教皇可把皇位直接授予別人。此外,英諾森三世把原先稱教皇為“彼得的繼承人”的說法推進一步,宣稱:基督是世界之主,而教皇是基督的代表,因此一切宗教和世俗的權力,都屬于教皇,教皇也就成了“萬王之王”。教皇的這一套說法,為他本人以及以后一百年間教廷騎在西歐、中歐世俗國家頭上作威作福提供了理論依據。
為了鞏固教廷的權勢,英諾森三世還修訂了教會法規。這些教會法規被德國中世紀吟游詩人符格勒外德斥責為“從地獄里來的最黑暗的一部書。”
英諾森三世不只是停留在“教權至上論”上,而且千方百計地把它付之于實踐。他利用了當時意大利人民對異族侵略者的仇恨心理,掀起了一個驅逐德國勢力的運動。德國皇帝亨利六世(巴巴羅薩之子)把意大利安科納和羅馬涅兩地封給了手下一名司法官,英諾森三世認為這兩個地盤是教皇的領地,派遣兩名樞機主教向這位司法官索回,但遭到了拒絕。教皇大怒,絕罰這名司法官,并調動大軍進攻,在兩地居民協助下趕跑了德國統治者。拉溫那、斯保萊托、阿西西等地居民也相繼起來推翻德國總督的統治,歸于教皇屬下。意大利本土上的托斯卡納聯邦也趕忙臣服于教皇。
這種驅逐德國勢力的運動也波及到意大利南端的西西里。德國皇帝亨利六世曾封其幼子腓特烈二世為西西里王。亨利六世死時,腓特烈二世年僅四歲。在諾曼人重兵威脅下,西西里人民要求獨立自主,反抗外敵入侵。英諾森三世趁西西里太后君斯坦絲請求其保護腓特烈王位之機,成為西西里王的沖齡監護人,這樣他就掌握了西西里的政教實權,并在王國內擴充教皇的采邑。
英諾森三世還借德國皇帝亨利六世于1197年逝世之機插手德國皇位之爭。他先派欽使去會見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力,表示承認他為皇帝,但以歸還德國占領的教皇領地為條件。1209年,布倫斯威克的威爾夫家族的奧托為了奪取皇位,搶先允諾教皇的各種條件,即承認教皇領有不久前從德國人手中奪回斯保萊托、安科納等領土,支持教皇對西西里的統治等。英諾森三世便請他前來羅馬,為他加冕。1209年10月,奧托登位,不久,便自食其言,派兵侵占教皇領地。英諾森三世大怒,宣布絕罰奧托,并唆使法國國王腓力·奧古斯都進攻奧托。1211年,教皇伙同法王和德國王公召開會議,廢黜奧托,另選受教皇監護的腓特烈二世為德國皇帝。后者除了承諾教皇上述條件外,還宣誓不把西西里統一在帝國內。這樣,既保持了教皇對西西里的統治,又使教皇達到控制德意志皇帝的目的。
英諾森三世也成功地把英國變成他的附庸。1205年,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去世,英諾森三世拒絕英國神職人員和英王提出的人選,改派在教皇手下工作多年的英格蘭神甫蘭頓赴任。英國無地王約翰(1199—1216在位)拒絕接受,并以禁止蘭頓入境、驅逐一些效忠教皇的修士、沒收修道院財產等辦法回擊教皇。1212年,英諾森三世宣布對英王約翰施行絕罰,繼而廢黜其王位,同時利用英法兩國王室間舊有的領土爭執,驅使法王腓力二世率領軍隊渡過英吉利海峽,對英構成威脅。英王約翰無奈,只好接受蘭頓為坎特伯雷大主教,恢復教會財產,賠償教會損失,最后甚至把英國獻給教皇,以教皇侍臣自稱,交年貢1,000英鎊。這樣,約翰才得以在1214年6月20日復位。但在第二年,一些封建貴族因不滿英王增加額外稅收、沒收附庸土地、對法戰爭的失利,以及對教皇的屈服,聯合一部分神職人員、騎士和城市市民反對國王,強迫約翰在他們擬訂的“大憲章”上署印。當教皇聞知后,立即加以阻止,并宣布“大憲章”無效。
盡管在對英國的斗爭中,法王腓力二世為羅馬教廷效了勞,英諾森三世還是想方設法制服他。原先,腓力二世離棄原配的離婚案始終未得教廷批準,為此法王與教廷對抗了十二年。英諾森三世借機召開宗教會議,對腓力二世進行絕罰,把法國罰為禁區,即停止法國境內的神權、不許舉行任何宗教儀式,用以挑起法國人民對國王的不滿。教皇的這些懲處在法國境內引起巨大反響;主教們紛紛離境,封建主們舉戈反抗國王,連國王身邊的一些衛士也逃走。腓力二世見勢不好,也只好服從教廷判決,承認神權至上的理論。
此外,英諾森三世還通過各種辦法,使阿拉貢、匈牙利、保加利亞、瑞典、挪威等國服從教皇的權威,甚至東方的亞美尼亞也是教皇的屬地。這樣,英諾森三世成了西歐、中歐的最高統治者,無怪乎當時有人這樣說:教皇不是在繼承圣彼得的衣缽,而是在承襲君士坦丁大帝的余威。
英諾森三世還借助于十字軍東征,來建立其對世界的神權統治。
掠奪東方的財富,一直是西歐封建主的欲望。法、德封建貴族都早有侵略拜占庭帝國的野心;承擔運送十字軍的威尼斯商船隊也因商業上的矛盾與拜占庭積怨甚深。英諾森三世利用這些,在“收復圣地”的口號下,發動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千方百計地把十字軍進攻的矛頭指向拜占庭。
1198年英諾森三世一上臺,就發表通諭,號召一切信徒為保衛圣地而出征。他命令各國神職人員獻出自己財產和收入的四分之一支援東征。他本人也假惺惺地獻出自己財產的十分之一,甚至私人出資裝備了一只低層帆槳船,去幫助東方的“基督教兄弟”;另一方面,他卻通諭拜占庭皇帝亞歷克修三世,要他為十字軍提供人力、物力,要他把君士坦丁堡教會歸并羅馬教廷,并且暗示:如果拒絕這些要求,西方可能要對拜占庭采取行動。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隊伍于1202年春匯集于威尼斯,擬定前往埃及。但威尼斯改變了它的行軍方向,威尼斯總督提出十字軍欠付兵員的運輸費,要他們協助威尼斯攻打商業勁敵——薩拉城(位于亞得利亞海東海岸,現南斯拉夫境內)。當年秋天,薩拉城被攻陷,城內財富被搶劫一空。
在洗劫薩拉城以后,十字軍和威尼斯趁拜占廷帝國發生內亂被廢皇帝請求幫助復位的機會,于1204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十字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許多古跡化為灰燼,大量藝術珍品和金銀財寶被劫運西方。英諾森三世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說成是“上帝的奇跡”,是拜占庭教會背叛羅馬教廷所受的懲罰。教皇還寫信給十字軍首領,“希望賴諸位的努力,使君士坦丁堡教會恢復對教廷忠實的尊敬。”同年5月,十字軍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建立臣屬教皇的“拉丁帝國”。英諾森三世號召全體基督徒保衛這個帝國,要求“通過拉丁皇帝的統治,使希臘帝國臣屬圣座。”英諾森三世不斷派遣特使到拉丁帝國,強迫希臘正教徒皈依羅馬教會。當時便有不少人指責教皇這些做法。
此后,英諾森三世還縱容組織兒童十字軍,使幾萬兒童或葬身魚腹之中,或餓死于途中。
羅馬教廷的封建神權統治激起了農民、市民的反抗,以異端形式出現的群眾運動自十世紀以來在西歐迅速發展。英諾森三世上臺不久,就寫信給歐洲的主教們:“精神的刀劍已無濟于事,必須使用真實的刀劍。”并對異端裁判官說:“得罪天主,比得罪君王的罪更重。”他開創把異端者處以火焚死刑、用十字軍鎮壓異端的先例。
1206年,英諾森三世利用法國北部騎士的掠奪法國南部的欲望,組成了一支討伐法國南方阿爾比異端的十字軍,宣布十字軍成員可不受國家法律的約束,他們過去和將來所犯的一切罪皆能赦免,所欠債務亦可免付利息。十字軍攻陷土魯斯地區的比塞埃城時,覺得無法分辨誰是異端分子,隨軍教皇特使狂吠:“統統殺光,讓天主去分辨誰是他們的子民。”結果,城內兩萬居民,包括天主教徒在內,無一幸免,整個城市被燒毀。
英諾森三世不僅血腥地鎮壓異端,還在1209年、1215年兩次查禁一切違反正統教條的書籍,批準成立了兩個天主教會修會——圣芳濟會和多明我會,作為鎮壓異端的機動部隊。在1215年他召開了中世紀規模最大的第四次拉特蘭宗教會議,重申了教義信條,規定了異端審判的各種殘酷刑罰,再次動員教會內和世俗統治者一致反對異端。這次會議加強了教皇統治的中央集權制,提高了教會管理功效。
1216年6月16日正當他在積極籌備新的十字軍東征時,在佩魯賈突然得暴病死去,據說是死于瘧疾。這位喧囂一時的人物消失后,羅馬教廷也開始失去它的“黃金時代”。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737.html
上一篇:蘇赫巴托爾生平簡介,蘇赫巴托爾歷史評價,蘇赫巴托爾怎么死的?
下一篇:莎士比亞生平簡介,莎士比亞歷史評價,莎士比亞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