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舍希生平簡介,莫舍希歷史評價,莫舍希怎么死的?
莫舍希(Moshesh,約1790—1870),萊索托民族國家的創建者。
莫舍希出生于萊索托西部卡勒登河上游的門霍嫩。其父莫哈強內原屬南部蘇陀族一個半獨立的小部落酋長。母親科路,是很早就遷移到這個地區的巴福肯人的后裔。
莫舍希出世后,父親為他取了個名字,叫萊波科。少年時代的萊波科,天資聰慧。無論學打獵,學放牧,他都很快學的得心應手,因而深得他祖父畢特的寵愛。祖父非常注意培養他,期望他日后英武能干,出人頭地。據口頭傳說講,祖父有一次特意帶他去拜訪一位本族德高望重的老酋長莫洛米。老酋長按部族禮節,用自己的前額摩擦萊波科的額頭,以示祝福。后來還把自己戴著的一只長耳環摘下來,戴在萊波托的耳朵上,并對他說;“這是權力的象征”。老酋長還送給他一把斧子,一副盾牌和一支長矛。這些饋贈,意在祝愿他長大后成為勇士和首領。聰明的萊波科對此心領神會。他當即求教于老酋長,問他是靠了什么法術,得以在數十年內執掌大權,并深得族人的擁戴?莫洛米回答說:“權力是不能靠法術得到的。勇氣就是法術。”
當時,南蘇陀族在政治上還沒有形成全族性的權力機構,也沒有公認的全族首領。各個分散的部落實行的是具有濃厚“軍事民主制”殘余的酋長制。莫哈強內的部落,與蘇陀族其他部落一樣,經濟生活都是以畜牧業為主,兼及農耕和狩獵。牲畜在他們中被視為主要財富。增加這種財富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用偷襲的方式奪取別的部落的畜群。在偷襲中,誰奪取到的牲畜越多,誰就越受到本部落成員的尊敬,并贏得“武勇”稱號。然而,這種偷襲活動卻成為這個地區連綿不斷的部落戰爭的根源。
莫舍希成年以后,在參與部落戰爭,或處理部落內部的事務中,處處顯露出過人的才智和勇敢,因而深受同族人的尊敬。“莫舍希”這個名字就是那些尊崇他的人給他取的,意為行動果斷。
1820年,按照當地部落習俗(酋長之子成年后未能繼承酋長職位時,需與父親分家),莫舍希帶領與他同齡的部落成員離開自己的父親,到北部的布塔—布思另建自己的村寨。從此,他開始領導一個部落。這時,他治理下的人口僅有數百人。
南非東部地區在十九世紀初的二十年間,處在混戰時期。崛起于今納塔爾地區的祖魯王國,在恰卡的領導下,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事武裝。這支武裝不僅征服了恩戈尼族各個部落,而且不斷向西部和西南部地區發動征戰。結果在這些地區引起了持續十多年的蘇陀一茨瓦納戰爭。那些被恰卡打敗后出走的部落、或因不滿恰卡的專制統治而逃離的下屬部隊,紛紛涌向西部高地草原區,甚至侵入卡勒登河流域,征服定居在那里的小部落,強占他們的地盤。在這場混戰中失去自己地盤的小部落,只得設法去侵占更弱小部落的土地和牲畜。由此引起的連鎖反應,使那些被摧垮的部落,有的從此銷聲匿跡;有的收拾殘部,招納落難的流民,重建新的部落。莫舍希的弱小部落,在這場戰亂中雖然未能幸免于難,但卻能夠生存下來,而且得以發展壯大,這不能不歸功于莫舍希的領導才能。
1824年,來自北部的特洛克瓦部落,在酋長塞康耶拉率領下,襲擊了布塔—布思,奪走了莫舍希部落的牲畜,搗毀了幾乎整個村莊。莫舍希并不因此氣餒。他果斷地帶領余部遷往西南部的塔巴—博修。塔巴—博修高居叢山峻嶺之間,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個理想的安身之地。莫舍希一面精心營建,決計把這個地方修建成為一座攻不破的堡壘;一面廣泛收容那些因部落被摧毀而流落四方、無家可歸的難民和散兵游勇,貸給他們牲畜,鼓勵他們農耕,發展生產。為免遭強大的特洛克瓦部落的襲擊,莫舍希主動向塞康耶拉交納貢品。而對那些勢力與自己不相上下的鄰近部落,特別是馬提旺內部落,則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態度。這種策略果然收到了效果。經過三年相對穩定之后,莫舍希領導的蘇陀部落恢復了元氣,而且有了相當大的發展。它的人口總數達到兩萬多。
1827年,馬提旺內部落發動了對塔巴—博修的多次襲擊,均被蘇陀人擊退了。對馬提旺內斗爭的勝利,大大提高了莫舍希的威望。在整個卡勒登河流域,除塞康耶拉領導的特洛克瓦部落之外,再沒有別的部落敢于向蘇陀人挑戰。
莫舍希在他同時代的酋長當中,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不效法祖魯國王,依靠專制和高壓手段實行統治,而是以溫和克制、寬厚愛民之道治國。他不濫用自己的權威,并親自作出規定:不濫殺人,不隨意懲罰下屬和百姓;不許巫師假祖先的名義用法術騙人,用妖術殺人。他最得人心之處是:對遭受迫害,處境危難的人,總要設法救助;對所有加入蘇陀族的被救助者或收容下來的難民,不予歧視。莫舍希嚴令其部屬:不得欺侮任何一個過路的難民,即使這個人曾參與襲擊蘇陀人部落。有一個叫馬卡勒的醫師參與過襲擊蘇陀人,但在他后來遇難陷入困境時,莫舍希親自營救他。這件事一時傳為佳話,因而慕名來投奔他的人絡繹不絕。在投奔者中還包括象莫勒查尼這樣頗有名望的酋長。到了三十年代末,蘇陀族的人口很快增長到5萬人左右。
1832年,莫舍希被他的部屬和人民一致推舉為塔巴—博修的最高酋長。在此后的幾十年里,莫舍希勵精圖治,在政治、軍事和外交等方面,實行了一系列改革。這些改革使蘇陀族得以在克服重重困難中發展壯大,逐漸建成了統一的萊索托民族國家,其版圖東起德拉肯斯堡山、西至卡勒登河兩岸,北部以姆帕卡尼為界、南鄰奧蘭治河北岸。
莫舍希實行的重要改革有:一、實行中央集權制。莫舍希把全國劃分為若干區,分派他的幾個兒子和兄弟擔任區的首腦,執掌各個區的管理權;任命他的長子萊蔡為自己的副手,安置在中央。這些措施旨在確保他的家族在政權中的地位。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他十分注意處理好中央政權與地方政權,特別是同投奔來的各部落酋長的關系。在區以下一級,他授予各個部落酋長以相當大的自治權。在中央政權之下,他還設立了一個叫“皮特索”的最高會議。這個會議是由各區首腦,各部落酋長和人民代表參加的協商會議。設立皮特索的目的在于保持蘇陀族內部的團結和穩定。凡重大問題和決策,都必須通過皮特索協商后作出決定。例如,1854年制定的莫舍希法律——禁止售酒,懲罰妖巫,不準歐洲人永久居留等法律,就是經皮特索通過后,才宣布為有效的。
二、實行軍事改革。早在三十年代以前,歐洲人的火器和馬隊,已給莫舍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在同向南非東部地區擴張的布爾人多次接觸后,莫舍希更加認識到,如果不進行軍事上的改革,蘇陀族就很難抵御布爾人的進犯。他通過貿易、交換、或者搶奪的辦法,設法獲得一批馬匹和槍支,用以武裝自己的軍隊。火器和馬隊的使用,必然帶來戰斗隊形和作戰戰術的改變,因而須要加強軍隊的統一指揮和紀律。這一切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莫舍希在軍事上的這些重大改革,是萊索托國家后來能夠抵御布爾人頻頻入侵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發展文化教育,改革舊的風俗習慣。莫舍希允許外國傳教士到萊索托進行傳教活動,條件是:傳教士和教會不得干預蘇陀人的內部事務;人民有信奉基督教的自由,對不愿信奉基督教者,傳教士不得強迫他改宗。為了表明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誠意,他曾準許自己的兩個已改宗基督教的妻子與他離婚。
莫舍希允許歐洲人傳教士進行傳教的一個目的,是要利用教會所能提供的傳教經費和教育設施來發展本國的文化教育,向人民傳授科學知識。他本人有強烈的求知欲,對一切新鮮的事物都十分感興趣,而且常常同傳教士討論人類起源、科學技術和人們的風俗習慣等問題。傳教士們協助莫舍希收集、整理和保存蘇陀族的口頭史和民間傳說,為后人研究蘇陀族歷史留下了寶貴資料。
莫舍希對繁縟的禮儀和落后的喪葬制度進行了改革。在莫舍希著于進行這方面的改革時,他遭到了族人,特別是老年人的反對。但莫舍希并沒有采取簡單的強制手段推進改革,而是耐心進行說服,甚至以身示范。例如,在改革喪葬制度時,他下令對他一個死去的妻子按簡易的基督教式葬禮進行殯葬。殯葬那天,他當眾宣布,他歸天時也要照此儀式辦理。
從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中葉起,向開普以東地區遷移的布爾人,不斷侵犯萊索托的西部邊境。布爾農場主實際上已經蠶食屬于蘇陀人在卡勒登河以西的肥沃土地和牧場。與此同時,英國人為了遏制布爾人向東擴張,正式宣布對奧蘭治河北岸地區擁有管轄權。就當時整個形勢看,抵御布爾人的侵略是燃眉之急的任務。為此,莫舍希一方面積極武裝和訓練部隊,動員廣大人民進行備戰。另一方面,他決定利用英布之間的矛盾,與英國人結成暫時同盟以對抗布爾人。狡猾的英國殖民主義者也企圖通過這個同盟誘逼莫舍希接受英國的保護。1843年,由英國駐開普的最高專員喬治·內皮爾出面,同萊索托簽訂了一項協定。協定宣稱,莫舍希是“開普殖民地的一個朋友和同盟者”,同時把“內皮爾線”強加給萊索托,定為它的西北部邊界線。莫舍希事后聲明,他不接受此不平等協定的束縛。
但這時,英國人在奧蘭治河北岸的兵力,不足以阻擋布爾人的擴張。所以英國人就企圖把萊索托作為它與布爾人在奧蘭治河兩岸和德蘭士瓦進行分割瓜分的一個籌碼。莫舍希為捍衛本國的主權和獨立,決定公開反對開普英國當局的陰謀。這就導致了雙方同盟關系的第一次破裂,并發展成一場軍事沖突。由于萊索托軍作了充分準備,沖突以英軍敗北而告終。1854年,在英軍被迫宣布放棄它對奧蘭治河主權區的管轄權,從該區撤出,并表示尊重萊索托的西部邊界之后,雙方又恢復了同盟關系。這是莫舍希在斗爭策略上的一次重大勝利。這次勝利使莫舍希在這一地區的聲望大大提高。
莫舍希對英國人企圖損害萊索托主權的活動雖然有所警惕,但是他對英國殖民主義侵略者的本質卻認識不足。五十年代末,他為對抗布爾人,竟主動表示愿意接受英國女王的保護。這就為英國殖民主義者在莫舍希死后吞并萊索托留下了隱患。
1858年,布爾人在卡勒登河地區向萊索托發動了全面進攻。萊索托軍民立即給侵略者以堅決的回擊。遭受失敗的布爾人,不得不于同年8月與莫舍希簽訂了北阿利瓦條約。在條約中,布爾人確認了萊索托的西北邊界。這使萊索托贏得了七、八年的相對和平時期,使其能夠順利地進行內部的改革。
1865年,布爾人在積蓄了足夠的兵力之后,再次向萊索托發動侵略戰爭。戰爭初期,布爾軍隊仗著武器優勢攻進了萊索托,他們企圖一舉占領塔巴—博修。萊索托軍在莫舍希領導下,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抵抗,擊退了進攻塔巴—博修的敵軍。但在整個戰場上,萊索托軍因槍支彈藥不足,也多次失利。正當雙方勢均力敵,相持不下的時候,英國人乘機出面“調解”。因為英國人擔心,萊索托一旦被布爾人征服,它在這一地區的既得利益就會喪失;布爾人將會趁勢迅速向納塔爾地區推進,從而在東海岸獲得一個出海港。英國人調解結果,萊—布雙方簽訂塔巴—博修條約。這個條約使萊索托喪失了西部邊境的一部分肥沃土地,但萊索托的主權和獨立得到了承認。這無疑是莫舍希在外交斗爭策略上的一次成功。到1870年莫舍希逝世為止,萊索托一直保持了自己政治上的獨立。
莫舍希作為萊索托民族國家的締造者,至今仍然受到本國人民的深深敬仰。在南部非洲,他也博得了廣大非洲人民的尊敬。許多史學家贊譽他為班圖族中出現過的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614.html
上一篇:莫洛托夫生平簡介,莫洛托夫歷史評價,莫洛托夫怎么死的?
下一篇:蒲魯東生平簡介,蒲魯東歷史評價,蒲魯東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