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長城·北門鎖鑰八達嶺
八達嶺是關溝第四道關口,即元人所謂的關溝北口,在北京市延慶縣南部,距居庸關約10公里。
八達嶺關城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嘉靖、萬歷年間曾加以修葺。關城有東西二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刻于萬歷十年(1582)。關城二門均為磚石結構,券洞上為平臺,臺之南北各開有豁口,東門平臺與關城城墻相連,西門平臺與長城相連。
“一夫守關 萬夫莫窺”
八達嶺位于軍都山的主峰,海拔1000多米,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歷代都曾派重兵把守。登上長城,居高臨下,山石嶙峋,一覽無余,萬山叢中,只有這一道險關可通,自古有“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之說。現在附近的山崖上還有“天險”二字的題記。今京張鐵路從關城中通過,成為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
八達嶺長城因是京城的屏障,修筑十分牢固。墻體外殼用整齊巨大的城磚筑成,墻身內部填滿碎石和黃土。八達嶺是這段長城的高峰,依山勢而筑,城墻高低寬窄不同,隨山回環,高低起伏。一般墻高7米,墻基寬約6.5米,頂寬約5.8米,可容“五馬并騎,十行并進”。墻身向內一側每隔不遠就有一個石砌的圓頂券門,有石梯可通城上。墻頂內側有磚砌高約1米的宇墻,外側磚砌高近2米的垛口,每個垛口上部都有瞭望口,下有射洞。城墻之上,每隔半里或1里就筑有一個墻臺、敵臺或戰臺。
長城的防務如此縝密,真有“一夫守關,萬夫莫窺”之勢。當年李自成攻北京到了八達嶺,據說是多虧了一個白胡子老丈指點,才避開正面進攻,從東南山溝,走石匣,傍水峪,過白乙城來到京郊。為了紀念他,人們將當年起義軍營寨附近的兩個村子叫做里炮、外炮,且沿襲至今。
八達嶺以西約1.5公里,有一岔道城,筑于明嘉靖十三年(1551)。關溝至此分為兩個岔道,一出延慶,一出懷來,古代為駝運之途。清代康有為“永夜駝鈴傳塞上,極天樹影遞關車”的詩句說的就是這里。明永樂年間,這里常駐重兵,古稱“八達嶺為居庸之禁扼,岔道城又為八達嶺之藩篙”。傳說明朝在這里守關的十八羅漢變成了十八個石樁,但日久風化,現在只剩七、八個了。
神仙賜教 四通八達
八達嶺居高臨下,雄居要路,南通南口、昌平、北京,北通延慶、永寧,西通沙城、宣化、張家口、路從此分,四通八達,故名八達嶺。然而對其名稱民間卻另有傳說。
據說修八達嶺時,山高峰險,無路可攀,工程進展很慢。于是秦始皇派宰相李斯來督建。一個身佩寶劍的老者曾給李斯托夢,教他修城八法:“虎帶籠統羊背鞍,燕子銜泥猴搭肩,龜駝石條兔引路,喜鵲搭橋冰鋪棧”。后來儒士李邑解了這四句隱語:利用烏龜往山上馱石條,羊往山上馱城磚,猴子為人搭肩引路往山上運料,燕子往山上銜泥,喜鵲為車輛搭橋鋪路……于是,經過八個月的時間,大功告成。由于這段工程依靠了“修城八法”,歷時八個月,還死了八個監工,故起名叫八達嶺。
在民間還有許多關于修筑八達嶺的故事。傳說龍王的第九個女兒金波,曾拿一寶瓶盛了圣水給修邊百姓消暑解渴。后來寶瓶落地,便出現了一汪清泉。幾百年以后,清康熙皇帝到北國私訪路過這里,見石碴嘴上滴下的泉水清洌剔透,便仰頭接了幾口喝,保駕的白大將軍說皇帝的姿勢像青龍倒吸水,從此,水泉便名為“青龍倒吸水”,并成為關溝七十二景之一。
在八達嶺關城東門外的路邊,有大石,刻“望京石”三字。傳說1900年(庚子年)八國聯軍攻陷天津,慈禧帶光緒和宮眷西逃經過八達嶺時,曾站在這塊石頭上回望北京,因而得名。據說天氣晴朗的時候,站在望京石上,果然能夠看見北京城的全貌。
去八達嶺游覽的人都會注意到,在青龍橋車站舊站,有一座十分逼真的詹天佑銅像。詹天佑畢業于耶魯大學,專攻土木工程和鐵路。1905年,他主持修建京張鐵路。40里關溝地段,工程極為艱巨,詹天佑成功設計開鑿了1600多米的隧道,使鐵路穿山而過。八達嶺的“人”字形軌道,用兩臺機車,前拉后頂,解決了爬坡問題。京張鐵路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條鐵路,成為當時鐵路修建工程的奇跡。一向自傲的外國人也不得不暗暗驚嘆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詹天佑說得好:“洋人可為之者,中國人必能為之;洋人不可為之者,中國人亦能為之。”
上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團城·北海返影團圓城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廬山之旅·廬山·匡廬奇秀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