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李仁孝
仁孝,生母曹氏為漢人。即位時16歲,生母曹妃與崇宗所立的皇后任氏,并立為太后。仁孝娶黨項大族罔氏之女為后。罔氏酷愛漢文化,對仁孝施政多有贊助。
崇宗乾順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執政過程中,大力推行馳兵政、重文學的基本國策,對外先后依附遼、金,注意改善與宋的關系,并在遼、宋、金三方的角逐之中,乘機擴大了西夏的疆域; 對內大力推廣漢族的封建文化,發展生產,使西夏社會日趨穩定,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這就為仁宗仁孝的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仁孝接受了這樣的好基礎,著力發展西夏的經濟和文化,保持了社會的安定,促進了經濟繁榮,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面。
與西夏以前諸帝所處的時代相比,所不同的是,仁孝不需要在幾方政治勢力之間周旋,當時金朝正熱衷于對南宋的戰爭,使西夏得到了相對安定的外部環境。這是西夏仁宗朝興盛的重要因素。
一、平定叛亂
仁孝新立,就發生了蕭合達叛亂的事件。蕭合達原是遼將,遼朝成安公主嫁給夏崇宗乾順,他扈從來夏,后來擔任了夏國的夏州都統。遼亡,成安公主絕食死,蕭合達忿忿不平,就乘新帝剛立,占據夏州起兵,他聯絡陰山和河東的契丹人,圖謀擁立遼朝皇室后裔,恢復遼朝。仁孝聞訊,即命靜州都統任得敬出兵平叛。任得敬是任太后之父,原是宋西安州通判,夏崇宗乾順攻破西安州時,任得敬出降,獻女給崇宗為妃,得以擢升為靜州防御使。其女立為皇后,任得敬又升為靜州都統軍。任得敬出師順利,不久即收復夏州,蕭合達敗死。因平叛有功,任得敬升為翔慶軍都統軍,封西平公。但仁孝將朝中軍政仍交給晉王察哥、中書令濮王仁忠等皇室貴族,保持皇權的絕對優勢。
二、鎮壓蕃部起義
仁孝繼位的第三年,夏國發生饑荒,糧價騰貴,一升米竟賣百錢。接著,在大慶四年(1143)三月,國都興慶府發生強烈地震,余震一月不止。城壁倒塌,宮私廬舍毀壞,人畜死亡上萬,一片慘象。四月,夏州發生地裂,黑沙涌出,阜高竟有數丈,數千居民被陷沒。地震之后,饑荒更甚,黨項部民無糧食可吃,無法生活下去,只有鋌而走險,舉行起義了。
不可躲避的天災固然是蕃部起義的導火線,但起義的根本原因還在于社會內部的矛盾激化。西夏社會是在奴隸制向封建制迅速發展的過程之中,封建化的速度雖然很快,奴隸制的殘余仍然嚴重地束縛著西夏社會的發展。黨項貴族、大臣在不斷的對外征戰中掠奪了大量的財富,他們殘酷地壓榨黨項部民,在接受漢文化的同時,效學漢族貴族的生活方式,追求驕奢淫逸,盡情享樂。如晉王察哥,執掌軍權,居于元老重臣地位,氣勢熏灼,“賄貨公行,威福自用”,他任意搶奪民宅,“廣起第宅,橫征,多誅求,蕃漢苦之”。雖年已七十余,仍是姬妾成群,腐朽不堪。蕃漢人民本已厭苦不迭,加上地震災害,饑荒頻仍,起義的烈火就燃燒起來了。
蕃部起義在威州大斌部,靜州埋慶部,定州竾(竾音池chi)浪部、富兒部等同時爆發,人數多者上萬,少者也達五、六千。起義群眾攻打州城,夏國官兵一時不可抵擋。
夏仁宗仁孝對蕃部起義十分驚慌,急忙命在外領兵的任德敬前去鎮壓。任德敬非常狡猾毒辣,他用屠殺和瓦解相結合的辦法,陸續鎮壓了各州起義的隊伍。竾浪、富兒兩部起義部民,在官兵的襲擊下,經過二個多月的頑強抵抗,最后因眾寡不敵而失敗,起義領袖哆訛也慘遭殺害。
蕃部起義沉重打擊了西夏貴族的統治,使仁孝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來緩和社會矛盾,適應社會發展。
三、調整統治政策
隨著社會的發展,西夏內部的封建制度不斷發展,并且越來越在社會關系中占據主要地位。仁孝必須在崇宗發展封建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確立封建制的統治,完成夏國的封建化過程。仁孝制定了《新法》和《天盛律令》(即天盛年間修訂的《天盛年改新定律令》),作為封建制度確立的法律依據。
在土地占有關系方面,西夏境內已經形成了皇室占田、貴族地主占田和農民小私有田等三種占有形式。皇室占田,在崇宗時代已經有 “御莊”、“御倉”等形式,這是由士卒屯田轉化為皇室私有的。仁孝的《新法》中規定:“從來就已利用的渠道、土地、水等,永遠屬于國君和個人所有”。這樣就從法律上確認國君是夏國最大的地主。貴族地主占田,一種是國家的“賜田”,另一種是依仗權勢無限擴占的土地。《新法》規定,夏國的居民、諸王、官員、庶民、都可以使用國君賞賜的土地,也就是說,可以長期占用這些土地。法律規定土地買賣自由,貴族地主則可以用不同形式的 “買田”來擴大土地占有。農民的小所有田,主要是荒地,開墾者和其族人可以永遠占有,并且有權出賣。小農破產,必然出賣土地,于是就成為貴族地主兼并的對象。仁孝的以上這些措施,說明封建的土地關系已經在夏國確立起來了。
在剝削方式方面,仁孝主要是確立地租和賦稅,使之成為普遍的封建剝削形式。《新法》規定,賜田要按畝征收地租。土地占有者都要向國家交納賦稅。大慶四年(1143)地震后,仁孝下令興慶府和夏州的人民減免租稅,家中死二人者,免租稅三年;死一人者,免租稅二年;受傷者免租稅一年。《天盛律令》還規定了土地買賣法,土地所有者在買賣土地時要呈報官府,并在賦稅冊上勾掉賣主姓名,改填買主。這就與中原地區漢族封建政權的辦法無異了。
在政治方面,仁孝化了很大的氣力來進行整頓和改善。首先,他確立了遼闊的疆域,將直接統治的地區分成27個州。包括黃河以南12州,黃河以西11州,熙、秦河外4州。隨后又得到原屬宋朝的麟州、府州、豐州,后又從金朝割讓得到德威城 (甘肅靖遠縣西)、定邊軍等邊沿地。這樣,西夏仁宗朝的疆域包括了今天寧夏、甘肅的大部,陜西的北部,內蒙古的西南部,青海的東北部以及新疆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地區。
仁孝進一步完善了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西夏的中央官制原是蕃、漢兩個體系并列,仁孝將中書令、御史大夫以下的漢制官員,多由黨項貴族充任。后來,又把中書省、樞密院移到宮廷內門之外,以備顧問。這樣,逐漸用漢制代替蕃制。在地方官制中,仁孝采取州、(府、軍)、縣(城、堡、砦) 兩級制。《天盛律令》中規定了西夏官衙司署和州縣的品第。骨勒茂才編撰的《蕃漢合時掌中珠》中記載了地方官職有州主、通判、正聽、都案等。州、縣官吏主要由中央委派,城、堡、砦主則主要由各氏族首領充任。
仁孝對法制的建設很重視。他專門組織人員編纂了西夏文《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參考宋代政書體例,依據前代律令,加以增補修改,通行全國。全書共20冊,卷首列編纂者和漢文譯者姓名。后來又編纂 《新法》,續有增補。《掌中珠》里記述訴訴程序,如官府接訴訟狀后,把犯人枷在獄里追查證據; 如不招供,即嚴刑拷打,逼使犯人“伏罪入狀”; 傷人致死,賠償死者的 “命價” 等等。
在文化方面,仁孝的一大改革是仿照宋制,實行科舉。人慶四年(1147),仁孝正式策試舉人,立唱名法,又設立童子科,通過科舉策試,選拔一批官僚人才。
仁宗將崇宗時的“國學”進一步擴大。1144年,他下令各州縣普遍設立學校,增子弟員達三千人。又在皇宮中立小學,設教授,凡宗室子孫自7歲至15歲皆可入學。仁孝自己還時常親臨訓導。1145年,摹仿中原制度,建立太學,親行“釋奠禮”(向先圣先師舉行隆重的祭祀),對師生分別給予賞賜。1146年,仁孝追尊孔子為文宣皇帝,下令州郡修建殿宇巍峨的孔廟。1148年又建內學,仁孝親選名儒生主持講學。又命令樂官李元儒采取漢族樂書,參照西夏制度,新作音律,歷時三年方告成功,賜名“鼎新”。在連續幾年中,仁孝采取各種措施,提倡漢學,尊崇儒學,從多方面吸收漢文化,對西夏文化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1162年,仁孝追封夏字創制人野利仁榮為惠王,以表示他對本族文化的尊崇。
四、粉碎“分國”陰謀
“分國”陰謀發生在乾祐元年(1170),仁孝47歲時。是任得敬挑起的,他的“分國”陰謀由來已久。
任得敬是個品質很壞的人,他原來是宋朝西安州 (今寧夏海原縣西)的通判,夏兵進攻西安州,他率兵投降,當上了知州。他把女兒進獻給夏崇宗乾順為妃,用巴結逢迎的手段,經常賄賂朝廷顯貴,使女兒得以立為皇后。他為仁孝平定了蕭合達的叛亂,鎮壓了蕃部起義,因而受到仁孝的青睞,官位急遽上升,成為翔慶軍都統軍,封為西平公。當時仁孝為了加強皇權, 將中央的軍政樞要交給皇族元老晉王察哥和王仁忠, 任得敬只能在外領兵。但是任得敬依仗外戚的特殊身份,竊弄權術,擴大勢力,他的野心迅速地膨脹起來。他不甘心在外領兵的有限地位,千方百計地要參與朝廷的中樞要政。人慶四年(1147)任得敬請求以西平公入朝。御史大夫熱辣公濟進諫說: “自古以來,凡是外戚擅權,國家沒有不亂的。任得敬雖然是太后的親戚,但不是我們族的人,能保證他沒有異心嗎?”仁孝鑒前朝外戚專權的惡果,亦認為不能允許任得敬的請求。不久,王仁忠死去,任得敬看到機會來到,就用金珠賄賂貪婪的晉王察哥,得到察哥的援引,被召為尚書令,接著又升中書令。天盛八年(1156),晉王察哥死去,任得敬即躍居國相的高位。從此任得敬大權獨攬,野心日熾,更加無所顧忌,極力在朝中安插親信,擴展私人勢力,他將幾個兄弟都安排在朝中重要的職位:得仁為南院宣徽使,得聰為殿前太尉,得榮為興慶府尹,侄純忠為樞密副承旨,這樣,任氏家族幾乎把持了西夏政府中的軍政要職。天盛十二年 (1160),任得敬對仁孝的崇儒興學不滿,上疏諫廢學校,說: “經國在乎節儉,化俗貴有權衡,夏國貧瘠,士多而濫,廩祿浩繁,供養不起,難以行于夏國”,實際上是企圖廢棄科舉取士,以便獨攬大權。仁孝對此不予采納。任得敬還脅迫仁孝封他為楚王,出入儀仗,幾乎與皇帝相等。仁孝對任得敬一再忍讓,天盛十九年(1167)任得敬生病,仁孝親自為其向金朝請醫,金遣醫生王師道來夏為任治病,任得敬病愈后又是仁孝派人赴金謝恩。
任得敬反而視仁孝為軟弱可欺,野心惡性發作,要陰謀篡奪政權,取而代之。他計劃將仁孝趕到瓜州和沙州,自己占據靈州、夏州。為此他積極營建自己的根據地。他役使十萬民夫,大興土木,修筑靈州城,在他的翔慶軍監軍司建造宮殿,當時正值盛夏酷暑,民工們汗流夾背,不得休息,身體都發生糜爛,怨聲四起。天盛二十年(1168),任得敬派人進四川,與南宋聯絡,約南宋出兵攻吐蕃,企圖以此為由,將靈州、興州周圍的兵力調開。但攜帶帛書的信使被巡邏士兵俘獲,仁孝就將帛書獻給金朝,讓金世宗知道任得敬的陰謀。
任得敬的篡權活動已經到了明目張膽的地步,天盛二十一年(1169),任太后死,任得敬失去靠山,惟恐有變,忙加緊步伐,制造分裂。乾祐元年 (1170) 五月,任得敬公然脅迫仁孝分國,并欺凌宗親,誅鋤異己。仁孝無力制止,被迫將夏國西南路和靈州、羅龐嶺(在涼州境內)一帶地方,劃作楚王直轄的封疆。因為夏國對金朝是藩屬的關系,這種“分國”的大事,必須得到金朝的同意。仁孝遣使向金國奏報,并且代任得敬請求金朝的封冊。
但是,金世宗對任得敬的“分國”陰謀非常不滿,對仁孝的妥協退讓也很反感,因而不予認可。金世宗說:“一個國家的君主,豈肯無故分國給別人,這必定是權臣的逼迫,決不是夏王的本意。”他退還了西夏的貢物,并且下詔書給仁孝說: “自從我金朝戡定中原,懷柔西土,始則畫疆給你父親,繼而賜命給你本人,這樣的厚恩,已經有三十多年了,藩臣之禮,應當踐修,你祖業所傳的國土,也應當固守。今天你為任得敬請命,實在是反常的事情,不知你此舉的原因是什么?你要繼續派使臣來解釋清楚。”
任得敬一看自己的“分國”請求遭到金朝的反對,就轉而投靠宋朝來求得自立。他派人帶帛書與南宋聯絡,南宋的四川宣撫使虞允文見此事可以利用,就讓人送蠟丸書給任得敬,相約夾攻金人。但南宋的密使被夏兵捕獲。仁孝在得到金世宗的支持后,正在與皇族親信策劃消滅任得敬,現在又得任得敬叛國的鐵證,就決定迅速采取行動。仁孝先命弟仁友等誘捕任得聰,任得仁等,在八月三十日,仁孝設計殺任得敬及任氏親黨。仁孝一舉成功,取得勝利后,即派殿前太尉芭里昌祖等到金朝奏報,并把宋使和臘丸書一起獻給金朝。
仁孝撲滅了任得敬的分國陰謀,避免了割據分裂,鞏固了夏國的封建制統治。他起用剛直的蕃、漢學教授斡道沖為中書令,又進為國相,朝中文臣多奉斡道沖為師,這樣,夏國又轉危為安了。
仁孝是個善于納諫的皇帝,因而他也鼓勵群臣直言進諫。天盛十四年(1162),仁孝提出: “上無勿知之隱,下無不達之情,”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將國家治理好。為此,他將中書、樞密院移置到皇宮的內門外,以便于顧問。他對斡道沖、熱辣公濟等敢于直諫的大臣,一向非常器重。
仁孝對黨項世家貴族崇尚奢侈,追求淫逸的不良現象非常不安,為此他在天盛十五年 (1163) 下令禁止奢侈,以節約國家的財政支出。仁孝的禁奢侈在一定程度上對貴族和官僚起了約束的作用。在西夏的官吏中確實出現了一些以清正廉潔而著名的人物,如老臣斡道沖,不僅學問淵溥,剛正不阿,而且為官清廉,潔身自好,他任國相十幾年,對仁孝的后期統治有重要貢獻,他死時,家里除了大量的書籍,別無私蓄。
仁孝的皇后罔氏,雖然出身于黨項大族,但是一個漢文化的崇拜者,是后族中很有眼光很有智識的人物,對仁孝執政多有幫助。1155年,仁孝32歲時到賀蘭山狩獵,因馬失足而受傷,仁孝非常惱火,竟下令要殺修路的人。有個叫阿華的尚食官覺得仁孝此舉失當,就在一旁勸阻道:“你自己不宜于狩獵,才發生這樣的事故,現在卻為了一匹馬而要殺修路的人,這樣做是貴畜賤人,怎么能讓國人服從你呢?”仁孝聽后認為阿華的話有道理,就取消了命令。仁孝回宮將此事告訴罔后,罔后馬上賞賜阿華銀幣,以表彰他的及時進諫,也用以鼓勵朝中大臣敢于直諫。
在仁孝的治理下,西夏經濟繁榮,國力強盛,西域各國都很羨慕。天盛五年(1153)。畏兀兒國 (指在今新疆建立的回鶻政權,又稱西州回鶻) 第一次派遣使臣到夏國貢獻方物。仁孝本人非常崇信佛教,天盛十一年(1159),他遣使請吐蕃的朵隴地區的著名喇嘛都松欽巴,都松欽巴是后來元、明時代盛行的哈立麻教派的初祖。他派弟子格西藏瑣布赍經像來到涼州。后來粗布寺建塔,仁孝獻飾塔的金纓絡,金幢蓋,成為這個寺院的“鎮塔之寶”。乾祐二十年 (1189),仁孝已66歲,他派人請來宗律、凈戒,玄密圖師等,在大度民寺作盛大法會,并施散夏、漢佛經文15萬卷。
仁孝很注意國史的編纂,斡道沖一家曾專掌夏國史,成為專門的官職。天盛十三年(1161) 仁孝設立翰林學士院,以王僉、焦景顏為學士,王僉成為夏國歷朝實錄的總纂。羅世昌罷官后居家,曾為夏國 “譜敘世次”。乾祐十四年 (1183),仁孝派人編印了 《圣立義海》,全書依照漢籍類書的體例,采取詩注形式,由簡短的格言編成。
仁孝統治的半個多世紀,是夏國確立了封建制的統治,走向穩定和經濟文化發展的時期,也可以說是西夏歷史上的全盛期,但也是日趨漢化,崇文輕武,走向安逸保守,由盛而衰的時期。任得敬分國鬧劇的出現,說明仁孝受制于漢人軍閥,和夏國皇族軍事實力的削弱,同時由于外部環境的改善和一味依賴金朝的支援,仁孝更加沉湎在漢文化的歌舞升平之中,黨項貴族也逐漸喪失弓馬騎射的尚武風氣,日益仿效漢族地主的腐朽生活,侈糜揮霍,驕奢淫逸,他們的享樂腐化與中原的地主官僚相比毫不遜色。仁孝崇尚儒學,開科取士,雖然提高了西夏官僚隊伍的文化素質,選拔了人才,但是也使得西夏統治集團日趨文弱。像任得敬那樣驕橫跋扈到公開“分國”的現象是歷史上少見的,然而像仁孝那樣作為一國之主竟然束手無策的現象也是歷史上少見的。在這個歷史事件中,以李繼遷、元昊為代表的黨項貴族那種慓悍強硬的味道似乎一點也沒有了。這也正是仁孝晚期政治的悲哀,從仁孝以后,西夏政權就走下坡路了,到1227年西夏滅亡的31年中,換了五個皇帝,但一代不如一代。
乾祐二十四年(1193),仁孝這個西夏歷史上在位最久,壽命最長的皇帝死去了。終年70歲,在位55年。
上一篇:仁宗朱高熾
下一篇:仁宗愛新覺羅颙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