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實就虛·避實就虛,劉仁軌智平百濟
唐高宗顯慶五年(660),蘇定方率水陸大軍十萬人,破百濟,形成對高麗的兩面夾攻形勢。留郎將劉仁愿守百濟府城,左衛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安撫其余眾,自率大軍繼續進攻高麗。不久,王文度病死,百濟原將領福信及浮屠道琛迎故王子扶余豐立之,率兵圍攻劉仁愿。劉仁軌奉命擔任帶方州刺史,繼續統領王文度的部隊,并征發新羅兵援救劉仁愿。福信等被迫撤圍,退保任存城,不久福信殺道琛,吞并他的部隊,招回叛逃的士兵,氣焰十分囂張。這時蘇定方伐高麗,圍攻平壤,一直沒有攻下來。因而高宗下令劉仁軌率部開往新羅與金法敏商議去留之計。將士們都想回去,劉仁軌力排眾議說:“扶余豐猜忌多疑,表里不一,不能長久堅持。我們應該原地堅守,等待時機,一舉將其消滅,不能輕舉妄動。”大家同意了他的看法。當時扶余豐與福信以真峴城臨江高險,又當新羅通向百濟的要沖,加兵防守。劉仁軌率新羅兵乘夜逼近城墻,四面攀援而上。到第二天天亮,一舉將其攻克,從而打通了新羅的運糧之路。不久,扶余豐果然殺福信,派人向高麗及倭國求援。這時,右威衛將軍孫仁師奉命率軍渡海前來援助,士氣大振。于是,諸將一起商定進攻方向,有人說:“加林城地處水陸交通要道,何不先進攻它?”劉仁軌不同意,他說:“兵法講究避實就虛,加林城地形險要,敵軍防守嚴密,難以攻克。而周留城,是敵人的巢穴,敵人頭目都集中在那里,如果將其攻克,其他地方就會不攻自破。”于是唐軍兵分兩路,孫仁師、劉仁愿及金法敏率領陸軍,劉仁軌與杜爽、扶余隆由熊津、白江與陸軍相會。遇倭國部隊進入白江口,唐軍四戰皆捷,燒毀敵船四百艘。扶余豐脫身逃走,他的寶劍被繳獲。偽王子扶余忠勝、忠志率部與倭人投降,只有敵軍元帥遲受信據任存城沒有攻克。劉仁軌又讓敵軍降將沙吒相如、黑齒常之立功贖罪,攻克任存城,遲受信棄妻子只身逃奔高麗,百濟余黨全部平定。(《新唐書·劉仁軌傳》)
上一篇:兵貴神速·速戰速決,于仲文乘勢勝檀讓
下一篇:因勢利導·興利除害·郁洲易得,棄之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