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樸
王樸, 字文伯, 山東東平人。出生于唐哀帝天祐三年(906)。他的父親名叫王序,門庭并不顯貴。王樸自幼聰明、機警,開始讀書后,更是勤奮好學,并且特別善于寫文章。由于當時的社會動蕩不安,青年的王樸未能通過科舉的道路成名立業,實現他的宏圖大志。后漢隱帝乾祐三年(950),45歲的王樸方才考中進士,并且是當年17名進士中的第一名——狀元。隨即授予他校書郎一職,在樞密使楊邠手下供事,并住在楊邠府第。
當時,后漢小朝廷朝政混亂,隱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楊邠雖身為宰相,卻與文武大臣不和,尤其與大臣史弘肇等人相仇視。王樸估計這樣的朝廷不會維持很久,就果斷地離開了楊邠。不久,在李業等人的唆使下,后漢隱帝誅殺權臣,楊邠、史弘肇等人皆被殺害,凡與他們有關系的人也都受到牽連,惟有王樸免遭其禍。
后周初年,王樸在太祖皇帝的養子柴榮手下任節度掌書記。柴榮升任開封府尹,拜王樸為右拾遺,充任開封府推官之職。顯德元年(954),柴榮即皇帝位,是為后周世宗。世宗即位后,馬上提升王樸為比部郎中,并賜給他紫袍,以示榮耀。從此,王樸青云直上。
顯德二年(955)夏天,世宗皇帝為了尋求政治改革和統一全國的方略,召集翰林學士承旨徐臺符等20余人,每人寫《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各一篇。王樸在《平邊策》中,首先分析了后唐、后晉兩朝的興衰得失,進而建議世宗皇帝以南方的吳國為開端,迅速平定江北、江南各國,統一天下。并說: “方今兵力精練,器用具備,群下知法,諸將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邊。”當時,世宗皇帝剛剛即位,銳意征伐,顯德元年(954),曾親率軍隊,在高平大敗北漢劉崇、契丹楊袞。班師回朝后,又加緊訓練士卒,確實抱負非凡,有統一天下的宏偉大志。而朝中大臣多數不同意皇帝急于用兵,主張先修文德。王樸的《平邊策》正合世宗皇帝之意,因此,深得世宗皇帝的賞識和器重。不久,王樸就被提升為左諫議大夫,任開封府尹。隨即又被提升為左散騎侍郎,充端明殿學士,兼任開封府尹之職。當時正擴建京城,王樸奉命規劃,諸凡街道、建筑的布局均由他設計。
顯德三年(956),世宗皇帝率兵親征淮南,命王樸為東京副留守,協理京師事務。及世宗皇帝班師回朝,王樸又被提升為戶部侍郎兼樞密副使。不久,又晉升為樞密使、檢校太保。恰在此時,王樸的母親不幸去世,他急忙回家守孝。喪服未除,又被起復授任原官。
顯德四年(957),世宗皇帝再次率兵南征,仍令王樸兼任京師留守。凡京師的軍民政務,均由王樸自行處理,不必請示圣旨。王樸本來就性格剛烈,再加上皇帝的授權,使他更加獨斷。凡是他的所作所為,沒人敢阻攔。據《舊五代史考異》記載: 當時,京城的擴建工程仍在進行。有一位督工的鄉虞侯散漫無狀,王樸非常生氣,就在大街上將其當眾鞭背,打了數十鞭,以示懲誡。事后,這位鄉虞侯發牢騷說: “我是皇帝親自宣補任命的官吏,怎么能不請示圣旨,就隨便責罰我呢!”恰巧這話又傳到王樸耳中,他馬上命令侍從將這人捉來,二話不說,將其立斃于馬前。后來,世宗皇帝聽說這件事后,笑著對左右的大臣說: “這人真是個笨蛋! 他竟敢去對王樸夸耀自己是宣補虞侯,這不是自己找死嗎!”因為王樸法度嚴厲,所以,當世宗皇帝班師回到京城時,只看到一派肅整景象。
顯德六年(959)三月,世宗皇帝詔令在汴口建一處宣泄洪水的“斗門”,王樸奉命前往巡視,不久回朝。在回京師時,路過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前往拜訪。正交談之際,王樸突發疾病,倒在座位上。隨從急忙用肩輿將他抬回府第,到晚上就去世了,年僅54歲。世宗皇帝聞訊,大驚失色,急忙趕到王樸家中,來到靈柩前,將手中所拿的玉鉞拄在地上,失聲痛哭。
據記載,后周世宗皇帝在宮禁中建了一處功臣閣,里面懸掛著李谷、王樸、鄭仁海等大臣的肖像。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后,有一天經過功臣閣,門突然被風吹開,正好與王樸的畫像相對。太祖皇帝一望見王樸的畫像,馬上聳然卻立,整龍袍,理御帶,向王樸鞠躬致敬。左右的侍衛說: “王樸不過是前朝的一位臣子,陛下貴為天子,何必行這么大的禮呢?”太祖皇帝用手指著龍袍說: “如果這個人現在還活著的話,我就穿不上這件龍袍。”(事見《東平縣志》卷17)由此可見,王樸確實是五代末朝一位頗有名望的大臣。
王樸本性剛決果斷,為人聰敏機智,并且博學多識,再加上備受世宗皇帝的信任和器重,所以,一生多有建樹。在軍事上,他頗具長遠的戰略眼光,他在談到諸國興亡的次序時說:“淮南吳國,可最先攻取; 并州的北漢乃必死之寇,但會最后滅亡。”后來,宋太祖趙匡胤平定四方,統一中國,結束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北漢是最后一個降服的——正如王樸所言。
王樸除了在政治、軍事上的功績外,還考正過聲律,校定過歷法。顯德二年(955),王樸奉詔校定歷法,他拋棄了近代流俗不經的學說,創立了“通、經、統”3種方法,以歲星軌道離交朔望的周期變化,推算日月五星的運行,寫成了《大周欽天歷》一書。顯德六年(959),他又奉命考正樂律。他認為十二律管互吹,以校定樂律的傳統方法不夠準確,就以西漢人京房(前77—前37)的“京樂推律”為標準,“以九尺之弦十三,依管長短分寸設柱,用七聲為均,樂成而和”(《新五代史》卷31),寫成《律準》一書,流傳很久。
另外,王樸還著有《樂府》、《秝經》、《顯德三年七政細行秝》等書。
上一篇:王曾
下一篇:王來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