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一、機敏好學的童年
魏晉南北朝時期,大名鼎鼎的書法家王羲之定居于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的第23代孫又徙家余姚(今屬浙江)。余姚王家傳至第5代王性常,正值元末。王性常才兼文武,有知人之明。青田人劉基曾造訪王性常,王性常一見劉基,驚呼: “先生真乃王佐之人也! ”結為知己。后來,劉基參加了朱元璋起義軍。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封劉基為誠意伯。經他推薦,王性常出仕為兵部郎中,擢廣東參議。苗族人起事,王性常被殺。他的兒子王彥達,時年16歲,裹父尸而還。念父死忠節,遂惡衣疏食,終生未改,鄉人為他的孝心而感嘆不已。王彥達的兒子王與準,相貌英俊,精通《禮》、《易》,著《易微》數千言。王與準的兒子王世杰,也精通經書,被選入最高學府——太學讀書,當時叫“太學生”,死后受贈嘉議大夫、禮部右侍郎。王世杰的兒子王天敘,娶岑家女兒為妻。
正統十一年(1446),即明英宗朱祁鎮坐天下的第12年,王天敘夫婦喜得貴子。據說,岑氏分娩前一天晚上,婆婆孟氏夢見她婆婆趙氏手抱一個穿紅衣、扎玉帶的小孩交給她,說:“你平時孝敬我,今孫媳事你也孝,我與你祖乞求于上帝,把這孩兒送你做孫子,世世榮華不衰。”故這個新生兒取名叫王華。
王華聰明機敏。他剛咿呀學語,祖父王世杰便教他古詩;略大一點兒,教他讀書,王華能過目不忘。6歲時,他與一群小兒在河邊戲水,一個人來洗腳,此人已酩酊大醉,把錢囊忘在河邊就走了。小兒們打開一看,內足有數十兩黃金。王華心想,那人酒醒以后定會來尋,但是,現在若讓人搶去怎么辦?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提起錢袋扔進河中,坐在岸上等失主來。過了一會兒,那人號泣著跑來。王華迎了上去,道: “來找你的金子嗎?”把扔金子的地方指給那人。那人跳入河中,撈出錢袋,高興地跳了起來。他拿出一兩金子酬謝王華,王華笑曰: “不拿你數金,反要你一兩嗎?”那人十分慚愧,尾隨王華去了王家,不論年長年幼,見人就拜謝。王華之聰明,由此可略窺一斑。
王華好學上進,苦讀不輟。
一天,王華的母親在窗下織布,王華在旁邊讀書。明日就是立春,縣令穿著官服、戴著官紳,敲鑼打鼓去東郊迎接春牛芒神,熱鬧非凡。大人小孩都蜂擁而出,觀看“迎春”大典。王華卻不為所動,讀書不輟。母親說: “孩兒休息一會兒吧,出去看看熱鬧。”王華道: “母親錯了,觀春哪比得上看書。”母親高興地說: “好孩子,我錯了。”
11歲時,王華拜同里錢希寵為師受業。從錢希寵學習的學生很多。王華入學后,初學對句,1個月后學對詩,2個月后請習文。不出數月,王華的學識大大超出其他學生。錢希寵嘆曰: “到年底,我就沒什么可教你的了。”一次,縣令大人巡視,到了錢希寵的學堂,眾學生都擁出去爭看縣令大人的風采,而王華坐在那里照常誦讀,像什么事也沒發生似的。錢希寵大為驚奇,逗他道: “即使不屑于看縣令,但若縣令說你傲慢無禮而呵斥,牽連到我怎么辦?”王華道: “縣令也是人,看他做什么?我讀書,他也方便,干嗎呵斥?”錢希寵大喜,對他的父親王天敘說: “閣下之子如此大器,定非凡兒。”
14歲那年上,王華與親朋數人讀書于龍泉山寺。寺中從前有妖怪作祟,那些親朋都是富家子弟,不信有什么妖怪,且素以豪俠自負,又多侵侮寺里的和尚,和尚甚是憤恨。一天晚上,妖怪們果然來了,親朋中有好幾個人被傷了。和尚們大加渲染,親朋們害怕了,狼狽而逃。王華獨自留下來,安居如故。和尚們很驚奇。每天夜里,他們爬上屋頂,有的狂笑,有的悲號; 有的扔石,有的擲瓦。有時乘風雨雷電之夜去敲王華寢室的門,他們從門縫窺視王華,只見他正襟危坐,神氣自若。于是,他們又想方設法裝神弄鬼,但直到黔驢技窮,也對王華無可奈何。他們去問王華: “從前妖怪作祟,好多人傷了,你不害怕嗎?”王華道: “我有什么可害怕的?”和尚們又說: “那些妖怪,凡觸犯他們的,無一幸免。你怎么能什么也沒看見?”王華笑道: “我只看見幾個沙彌作祟罷了。”和尚們相顧失色,疑心王華看穿了他們的伎倆,便裝模做樣地講:“這大概是我們寺中死去的師兄作祟吧。”王華笑道: “不是你們死去的師兄,而是你們諸位。”和尚們說: “你親眼見過我們嗎?猜測而已。”王華道: “我雖然沒親眼看到,但如不是你們干的,怎知我一定見過?”和尚們嘆服,道: “你真是天人,我們不過想試試你罷了,你以后定會福德無量! ”
二、殿試奪魁
英宗天順六年(1462),王華17歲,參加余姚縣學考試。縣令對王華的文章大為欣賞,但也疑心這篇文章出于偶然。數日后,特地加試王華。縣令出了一個題目,王華一揮而就。縣令還是疑心,又冥思苦想了3個題目,王華又是下筆立就。縣令徹底相信了,高興地說: “你日后一定會大魁天下。”
王華的名聲更響了,附近富家爭相延聘他教授子弟。提學張時敏考校余姚學子,以王華和謝遷為首,稱譽說: “你二人皆當狀元及第,福德無量。”浙江布政使寧良想找一個老師教授子弟,問張時敏誰人合適,張時敏講: “若只想考取功名,某某人都可以; 若想品學兼優,惟有王華。”寧良遂親請王華為師。寧良是祁陽(今屬湖南)人,王華去了祁陽,住在寧良的梅莊別墅里,湖湘士子聞風而投師者數十人。梅莊別墅藏書數千卷,王華如饑似渴地誦讀,3年沒出去游玩過。祁陽富家子弟多以妓女陪酒,王華嚴禁。一天,一幫富家子弟在湖心亭子上宴請王華,把兩個妓女藏在一邊。喝完酒,他們留王華宿于亭上,然后悄悄地離去。兩個妓女從藏身的地方走出,要侍宿。王華大驚,急喊船夫擺渡,但船夫早已被那幫富家子弟支走。王華見狀,遂撤下亭子上的門板,以此代舟,逃之夭夭。
到祁陽的第3年,一天夜里,他做了個夢,夢見官府舉行“迎春”禮。回來時,直趨他家,鼓樂喧天,旌旗飄揚,白色的土牛后面,一個人坐著肩輿,仔細一瞧,乃布政使杜謙。夢醒后,王華細想,甚感不妙。父親王天敘、母親岑氏都生于農歷辛酉年,是屬牛的; 白色,乃兇殺之色。王華把他的夢告訴了學生們,想回家去看看。寧良的公子解夢說,這個夢預兆王華將大魁于天下: 牛,丑屬; 辛,金屬,色白; 春為一歲之首,世以狀元為“春元”。他說: “先生大魁于天下,將在辛丑年。按慣例,送狀元歸第的,乃京兆尹。辛丑那年,杜公將為京兆尹。”王華不信,力辭而歸。
船過洞庭湖君山祠,遇上大風。王華無奈,遂下船進了祠廟。祠廟中的祭祀人員問: “公可是王狀元?”王華道: “你怎知我姓王?怎知我為狀元?”那人講: “前天晚上我做了個夢,夢中山神對我說: ‘后天黃昏,有王狀元來。’我因此而知。”王華大為驚奇,心想: 這與寧公子對夢的解釋完全一樣,難道我真能中狀元嗎?
回家以后,家人均安然無恙。參加科舉考試,卻屢遭失敗。當年,提學張時敏說他與謝遷皆當狀元及第,人家謝遷已在成化十一年(1475)應了張時敏的預言,大魁于天下,而王華連個舉人都屢試不中。
直到成化十六年,王華才考中浙江鄉試第二名,成為一名舉人,取得了參加明年會考的資格。次年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禮部舉行會試,3場考試下來,王華榜上有名。三月十五日,舉行殿試,王華一舉奪魁。
這年,恰正是農歷辛丑年,送狀元歸第的京兆尹,正是杜謙。
王華在祁陽的夢,正如寧公子所解。
當時,人們大力渲染此事,說王華中狀元,是命中注定的。王華死后,最高學府國子監的副長官陸深撰寫的《海日先生行狀》,鄭重其事地寫了這樁奇事。但是,這只是當時人的杜撰,或是一種巧合。王華考中狀元,是憑他的才學。
此科進士共298名,后來出了不少名人。
這年,王華已35歲。盡管已過了而立之年,但他的學問早已有成,名聲早已遐邇。
三、仕宦生涯
中狀元后,王華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成化二十年,擔任殿試彌封官。二十三年,出任會試同考官。
這年八月六日,當朝天子憲宗駕崩,皇太子朱祐樘即位,年號“弘治”,是為孝宗。
王華奉命參加編修《憲宗實錄》,進為經筵官,為皇上講解經史。到弘治二年(1489),王華已擔任了9年的翰林院修撰——彌封官、同考官是臨時差遣,經筵官為兼官。至此,王華該升官了。就在這時,王華聽說父親王天敘罹病,遂托病不出,待在家中。官府督促他出仕,親友們也勸他,王華道:“父親罹病,不能回去侍養,已經不孝,又豈可為升官而奔走?需家信至,父親幸而無恙,那時出仕也不晚。”弘治三年正月下旬,老父病死的噩耗傳來,王華悲痛欲絕,即日南下奔喪。安葬老父后,王華在墓旁搭了間小茅屋,住了進去,為父服喪。3年喪滿,出仕,升任右春坊右諭德,侍從皇太子,贊諭道德。又充任經筵講官。他上疏說,經筵和日講應經常開設。孝宗采納,特命王華為日講官,賜金帶、四品官服,眷賜日隆。
按照慣例,講官在給皇上進講之前,都先演習一番。即使這樣,進講時也不免緊張。王華從未曾預習,進講卻條理、流暢。一天,孝宗已到了學堂,進講者突然昏眩倒地。眾講官公推王華替代,王華從容地在桌子上展開講稿,講讀起來。眾講官無不嘆服。
當時,宦官李廣貴寵,與張皇后串通一氣。王華一次在文華殿講《大學衍義》,講到唐代宦官李輔國與皇后勾結弄權時,眾講官擔心落個影射李廣、張皇后的罪名,遭他倆報復,想省去不講。王華卻直言無忌,眾人無不咋舌。
弘治十五年,王華被擢升為翰林學士,尋命教習庶吉士魯鐸等。庶吉士是從新科進士中挑選的最優秀的,入庶常館深造。不久,王華奉旨參加編纂《大明會典》,歷時1年多。書成,王華遷任太子東宮詹事府的副長官——少詹事,兼翰林院學士。接著,奉旨編修《通簽纂要》,擢為禮部右侍郎,仍兼日講官。這年冬,奉命祭祀江淮諸神,王華奏請順便回家探望親人,詔準。還朝后,上疏乞休,歸養母親岑氏,孝宗未準。尋升禮部左侍郎。
弘治十八年五月七日,孝宗駕崩。孝宗是一位賢君,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大明帝國一度中興。他死后,皇太子朱厚照即位,年號“正德”,是為武宗。武宗是個昏君,信用宦官劉瑾,劉瑾擅權,為非作歹。朝中大臣紛紛出入劉瑾大門。
王華鄙夷劉瑾之為人,未曾登過他的門檻。正德元年(1506),劉瑾逮捕一批不順從他的官員。王華長子王守仁,時為兵部主事,上疏為被捕的官員開脫,劉瑾大怒,廷杖王守仁40大板,貶謫貴州龍場驛(今貴州修文)驛丞。劉瑾幼時曾師從王華的同鄉方正,屢聽方正說王華孝友忠信,很是敬慕。由于這層關系,王華未受株連。劉瑾派人對王華說,他與王華有舊,若王華去見他一面,可立登相位。王華不去,劉瑾見狀,大為不悅。正德二年,王華升任南京吏部尚書(明朝自成祖遷都北京后,南京仍保留六部衙門)。劉瑾決定再做一次努力,派人對王華說,不久將委以重任,希王華去拜謝他。王華還是不去。這次,劉瑾惱羞成怒,發誓要報復王華。但王華為官謹慎清廉,劉瑾實在找不到報復的口實,便把一些與王華無關的事扯到王華身上,勒令他退休。王華聞命,欣然打點行裝南歸,說: “從此我可以免于禍矣!”
王華走后不久,有人奏劾與他同榜中進士的一個友人,并誣及王華。親友都勸王華上疏辯白,王華道: “若上疏辯白,便是攻訐他的朋友,這不是玷污我了嗎?”不做任何分辯。兒子王守仁復官后,聽人談起此事,欲上疏辯白。王華聞知,亟命人馳至京師制止。他在給王守仁的信中說: “你以為這是我的平生大恥嗎?我本來沒有什么可恥的地方,如今,無故而攻訐朋友之陰私,反而給我找了一大恥辱。人家都說你比我聰明,我看未必! ”
從成化十七年入仕,到正德二年致仕,王華的仕宦生涯僅僅16年。
四、兒子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是王華的長子,王華原配鄭氏所生。鄭氏與王華同甘苦,溫順恭謹,孝侍公婆。據《明史·王守仁傳》說,鄭氏妊娠14個月始生王守仁。還說他祖母岑氏夢神人從云中送下一小兒,鄭氏遂生王守仁,故名“云”。這當然均為謊言。王云5歲時,改名王守仁。王守仁曾講學于陽明洞,故人又稱之為“陽明先生”。
王守仁深受父親的影響,好學上進。弘治十二年,王守仁考中第二甲第六名進士,出為刑部主事,決囚江北,因病辭歸。起補兵部主事,因上疏營救被劉瑾逮捕的官員而得罪劉瑾,被貶謫貴州龍場驛丞。正德五年,劉瑾被誅,王守仁起為廬陵(今江西吉安)知縣,累遷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南康(今屬江西)、贛縣(今江西贛州),鎮壓福建、江西等地的農民起義,進為右副都御史。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寧王朱宸濠起兵反叛,王守仁急令各府州縣發兵會剿。六月二十六日,剿滅叛軍,生俘朱宸濠。朝廷論功行賞,王守仁受封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他的功名遭到一些人的妒嫉,橫遭誹謗,而武宗是個昏君,聽信讒言。王守仁的官位名義上是世襲,但朝廷不給世襲的憑證——鐵券,應給的1000石歲祿也不給。嘉靖六年(1527),王守仁以原官兼左都御史,總督兩廣兼巡撫,鎮壓廣西少數民族起義。翌年,王守仁病死。
王守仁一生,在功名上不甚得意,但在思想界影響極為深遠。
王守仁18歲時,曾向理學家婁諒求教,聽婁諒講宋儒“格物之學”。21歲時,隨父住在京師,到處尋求理學大師朱熹的遺著閱讀,試圖按照朱熹的說教去做。但不久,他就對朱熹的學說產生了懷疑。以后,他逐漸走向主觀唯心主義的“心學”。
“心學”始創于金溪(今屬江西)人陸九淵,王守仁加以發揚光大。他宣揚人心是宇宙的本體,天地萬物的主宰,要人們“致良知”,即用己心去體驗本來就存在于己心的倫理道德。“王氏心學”對于打破程朱理學的束縛,啟發人們思想,有積極作用。
“王氏心學”很快風靡全國,席卷整個思想界。
王守仁因他的“心學”而名垂青史。
王氏家族也因王守仁而顯赫一時。父以子貴,王華的名望更高。
五、在朱宸濠之亂中
王華素聞朱宸濠的種種劣跡,曾對人說: “他日天下之禍,必從此人始。”他命人在上虞(今浙江上虞東南)的龍溪選地筑屋,作為避難的場所。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朱宸濠果然起兵反叛。
消息傳到余姚,人們驚慌不安,傳言王守仁已遇害。王氏家族惶恐,勸王華馬上逃往龍溪避難,王華道: “我去年筑屋龍溪作為避難所,是因為有老母在。今老母已經去世入土,假如我兒果真遇害,天地之大,我又有什么可逃的?”飭令家人不要輕言逃難。不久,王守仁起兵討伐朱宸濠的檄文傳到余姚,親朋好友都來祝賀,紛紛對王華道: “你應馬上去龍溪避難。現守仁既已起兵,與朱宸濠對陣,朱宸濠定會派人謀害于你。”王華道: “我兒能棄家殺賊,我哪能先跑掉,以失民望?祖宗的德澤在,天下必定不會讓惡賊覆亂,朱宸濠不久就要失敗。我身為國家大臣,恨已年老身弱不能荷戈殺敵。假若朱宸濠得勢,我將與鄉里子弟一同戰死于此城。”他派人敦促附近州縣急調兵糧,禁絕訛言,以防動搖民心。
有人偷偷地窺伺王華,見他安然若素。鄉人們聽說后,驚恐不安之心也稍稍安定下來了。
過了十余天,朱宸濠叛軍于六月二十六日被王守仁剿滅的消息傳到余姚,親朋鄰里攜酒來祝賀。王華說: “此乃祖宗的仁德深入人心,綱紀法度統治嚴密,朝廷威靈震懾四方,蒼生不應遭此荼毒。故旬月之間,罪人擒獲。都是天意啊,豈我一書生能立此功業?然而,我已垂暮之年,幸免于死,家門無殺戮之慘,鄉里子弟皆免于征輸調發,我兒幸全首領,父子相見有日,凡此皆足以稍慰了。”諸親友興高采烈,極飲盡歡而去。
不久,武宗南巡,一些官員忌恨王守仁之功,誹謗誣陷。一時間,王家又危在旦夕。一幫小人偷偷地調查核對王家的田地、房屋、牲畜,為將來抄家做準備。王家親友皆惶恐,不知所措。王華鎮靜自若,每天照常在田野散步,惟誡家人言語舉止謹慎一些而已。
正德十六年,新即位的世宗皇帝下詔,宣揚王守仁之功,召他入京。王守仁因請順便回家探望老父,世宗詔準,并賜羊,酒。
王守仁到家,適逢王華76歲壽辰,親朋均來祝賀。王守仁捧觴為父親祝壽,王華戚然道: “我父子離別已有數年了。當初,你在南康、贛縣平寇,日夜操勞,我雖擔心你的身子,但那是臣子的職責,不敢為你擔憂。朱宸濠叛亂,傳言你遇難了,但你安然無恙; 都以為這場叛亂難以平定,但最終平定了。我雖為你剿滅叛賊而高興,但那是天意,非人力可及,我不敢為你高興。待讒言蜂起,禍機四發,前后2年幾乎難以幸免。人皆為你擔憂,我能不為你擔憂嗎?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惟有聽天命,耐心忍性。雖為你擔憂,又為你高興。天開日月,忠良得以表彰,顯官高爵,濫冒封賞,父子又相聚于一堂,人皆以為榮,我卻覺得沒什么光榮的。盛者,衰之始; 福者,禍之基。雖以為榮,又驚懼不安。知道滿足的人不會受辱,懂得適可而止的人不會有危險。我老了,能父子相保于門戶之下,就足夠了。切勿志得意滿,使功業墜毀,名聲掃地!”王守仁洗耳恭聽,叩謝老父道: “大人的教誨,兒銘記在心,念念不忘!”耳聞目睹此事者,無不感嘆。
王華的身體已很虛弱,壽辰過后不久便病倒了。翌年,即嘉靖元年(1522)正月,病情加重。到二月十二日,終于不治而死,享年77歲。
彌留之際,王華神志清楚。當時朝廷褒揚王守仁之功,晉封王華及其父王天敘為新建伯的圣旨到了王家大門,王華對侍奉在身邊的王守仁等人說: “雖然我病危,但不可因此而廢朝廷之禮,你們都出去迎接圣旨。”聽說迎接之禮一完,王華溘然長逝。
六、忠孝長者
王華氣質敦厚,無矯言飾行,為人寬仁,坦直誠實,不修邊幅。與人交往,無論地位高低、年齡長幼,他均一視同仁,言語發自肺腑。他疾惡如仇,見人有過失,直言不諱,往往因此而遭忌恨。誰人有難,他慷慨相助,毫不遲疑,俸祿皆與親友共享。他侍父母以孝聞。母親岑氏年邁后,王華隨侍左右,共享天倫之樂。有時出游,想起老母親,立即返回。岑氏心情舒暢,活到100歲。老母去世,已70多歲的王華悲痛欲絕,寢苫疏食,哀毀踰節。出殯時,王華光著腳扶柩走了數十里。安葬老母后,他也病倒了,調養了1年多,才見好轉。
王華才識過人,聰敏機智,行事能瞻前而顧后,無論多么難的事情,他都能得心應手地予以妥善處理。
他意志堅強,不可動搖,即使是滅頂之災,也嚇不倒他。
王華博學,賦詩作文皆信筆立就,不事雕琢。著有《龍山稿》、《垣南草堂稿》、《禮經大義》等書,凡46卷。
王華原配鄭氏,在王華41歲那年病死,享年41歲。繼室趙氏,妾楊氏。王華有4個兒子: 長子王守仁,鄭氏所生; 次子王守儉,楊氏所生; 三子王守文,趙氏所生; 四子王守章,也為楊氏所生。楊氏還生有一女,許配同鄉、南京工部都水郎中徐愛。
上一篇:王十朋
下一篇:王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