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去華
一、建隆二年狀元
開封府襄邑縣(今河南睢縣)有個叫張誼的,好讀書,不事產業,性耿介。張誼少孤,叔父讓他監督雇工種地。一天,叔父去視察,田中不見張誼身影,后來在一顆大樹下找到了他,他正在那里聚精會神地看書。叔父大怒,謾罵責斥。張誼對他哥哥說: “若不出外求學,壯志難酬! ”遂偷偷地離家出走,去了洛陽,入龍門書院讀書。
后唐明宗李嗣源長興(930~ 933)年間,張誼考中進士,出仕,歷任后唐、后晉、后漢三朝,官至中書舍人。以耿介、多才著稱。
張誼有個兒子叫去華。張去華像父親一樣,好學上進,善詩文。他性亦耿介,不甘屈人。顯德二年(955)十一月,周世宗柴榮發兵進攻南唐,張去華時年18,慨然嘆曰: “兵戈不息,民事不修,不是治國的長久辦法。”遂著《南征賦》、《治民論》進獻周世宗。周世宗閱后大為欣賞,特加召試,授他御史臺主簿一職,負責御史臺的文字事務。御史臺轄下的臺院、殿院、察院三院長官議事,張去華官卑,不得預坐,對幾個好友說: “主簿一職,非男子漢大丈夫干的! ”掛冠而歸,杜門不出。
張去華在家一住就是3年。第4年上,即顯德七年(960)正月,后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是為太祖。
太祖君臨天下不久,張去華便帶著自己的文章游歷京師開封,拜訪達官名人。饒陽(今屬河北)人李昉,名重天下,時為中書舍人,讀了張去華的詩文,大為贊賞。經李昉等一班文人名士稱揚,張去華名聲大噪。
這年秋天,張去華考中開封府的取解試。第二年,即建隆二年(961)春,參加禮部的省試,一舉奪魁,成為大宋開國以來的第二位狀元。
這年,張去華年僅24歲。
二、仕宦生涯
中狀元后,張去華被授予秘書郎的官銜,入值史館,參與修史。過了1年,他的官位沒有升遷,遂上疏自訴,指斥知制誥張澹、盧多遜和殿中侍御史師頌三人學識淺陋,而居高位,請求太祖考校他與張、盧、師三人的優劣。太祖為張去華此舉而驚嘆,遂命大臣陶穀等考校。果然,張澹等的成績欠佳被降秩,張去華被擢升為右補闕,太祖還賞賜他一套衣服、銀帶和鞍馬。右補闕為寄祿官,僅代表官秩。
但是,朝中大臣鄙斥張去華汲汲于功名,急于進取,多方貶抑,張去華在右補闕位一待就是16年,不得升遷。
一天,太祖召見張去華,問及他的家世,張去華乘機以父親為喻,說老父因得罪權貴而被貶謫,以發泄他對當朝權臣的憤懣。宰相薛居正也說張去華的父親因耿介而遭貶。太祖動容,說: “漢室不道,奸臣擅權,朕親自目睹的。”不久,命張去華通判道州(州治營道,今湖南道縣),即道州的副長官。
當時,嶺南地區還有一個割據政權——南漢。張去華到道州后,經過調查,上疏太祖,建議先奪取五嶺要沖桂州(今廣西桂林),若奪取桂州,大軍南下,如入無人之境。太祖下詔嘉獎。
在道州通判任上干了不長時間,張去華調任磁州(州治滏陽,今河北磁縣)知州。
大約在此前后,太祖駕崩,他的弟弟趙光義即皇帝位,是為太宗。
張去華的官職升為中書舍人,出知鳳翔府(府治天興,今陜西鳳翔)。
太平天國四年(979),太宗御駕親征割據太原(今屬山西)一帶的北漢。張去華奉命隨行,負責征收、頒賜糧餉。在出征路上,受命為京東路轉運使,職司京東路財賦。太平興國七年,調任江南路轉運使。雍熙三年(986)正月,宋太祖遣兵收復被契丹人占領的燕云十六州。張去華奉命督宋州(州治宋城,今河南商丘)財賦北上以為軍餉,至宋、遼交界的拒馬河,奉命調任河北路轉運使。不久,調任陜州(州治陜縣,今河南三門峽西北)知州。臨行前,張去華把他編著的《大政要錄》30卷獻上,太宗閱后大為贊賞,賜綿帛50匹,把他留在京師。
這時,太宗次子元僖進封許王,出任開封尹。太宗的長子元佐已被廢為庶人,太宗意欲以元僖為皇嗣,命張去華為開封府判官,殿中侍御史陳載為開封府推官,負責審判案件。太宗對他倆說: “兩位愛卿都是朝中的端正之士,故特加選用,好好輔佐吾子。”各賜錢百萬。第二年,張去華的官秩升為左諫議大夫,太宗又讓最高軍事長官樞密使王顯傳旨,要張去華盡力輔佐。
至此,張去華的地位如日東升。
但為時不久,他便在一樁案子上栽了跟頭。
廬州(州治合肥,今屬安徽)有個尼姑,叫道安,向開封府狀告弟媳不孝。張去華說道安誣告,把她押送回廬州。道安狀告的弟媳是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徐鉉夫人的外甥女。徐鉉在朝中為官。道安經過調查,發現徐鉉曾致函張去華,要他從中斡旋。張去華遂判道安誣告。于是,道安入京,擊登聞鼓告御狀。太宗聞知大怒,貶張去華為安州(州治安陸,今屬湖北)司馬。
過了1年,太宗起用張去華,授他將作少監的官秩,出知在興元府(府治南鄭,今陜西漢中)。張去華還未上路,又改任晉州(州治臨汾,今屬山西)知州。不久,官秩升為秘書少監,出知許州(州治長社,今河南許昌)。
至道三年(997)三月二十九日,太宗駕崩,他的第3個兒子趙恒承嗣大位,是為真宗。
張去華的官秩升為左諫議大夫,尋即升為給事中,出知杭州(州治錢塘、仁和,今浙江杭州)。
杭州曾是吳越國的地盤。吳越統治時,征收人頭稅,人死了也不豁免。太平興國三年,宋滅吳越,但仍按吳越的人頭征稅,直到張去華出任杭州知府時還沒改變。張去華上疏,請求免去死者的人頭稅,但有關部門以財政吃緊為由,不予準許。
咸平二年(999),張去華調任蘇州(州治長洲、吳縣,今江蘇蘇州)知州。到蘇州不久,張去華罹病,請求分司西京洛陽(今屬河南)。在洛陽,他修建了一所別墅,在里面建造了一個亭子,名曰“中隱亭”,打算從此隱居。景德元年(1004),以工部侍郎的官銜退休。第3年病逝,享年69歲。
三、眾人艷稱的父子狀元
張去華長得貌美,口才也好,善談論,為人剛正,崇尚氣節,極重友情。在任道州通判時,遇到父親生前好友何氏遺下的2個孩子,張去華收養,教他們讀書。何氏二子后來都做了官。張去華為官,關心民間疾苦,曾著《元元論》,論述為政應以養民重農為急。他將此文獻給真宗,真宗大為贊賞,命用絲絹書寫成18軸,懸掛在龍圖閣四壁。龍圖閣是在咸平四年建成的,收藏太宗手跡及各種圖書。張去華不修邊幅,因而遭到一些人的譏斥。他留下了文集15卷。
張去華才華非凡,但入仕43年,實際官職僅至知州、知府。他之所以官職不顯,《宋史·張去華傳》說是由于他不修邊幅,故而為士大夫所貶斥。這是原因之一,另一重要原因是他剛正不阿,觸犯了官場大忌。
張去華有10個兒子,后來成名的有張師古、張師錫、張師顏、張師德四子。張師古官至國子監博士官,張師錫官至殿中丞,張師顏官至國子監博士官,最有名的是張師德。張去華最器重張師德,說惟有師德可以繼承他的壯志。大中祥府四年(1011),張師德參加殿試,大魁天下。在老父張去華奪魁后50年,兒子師德也中了狀元,時人以為榮。
上一篇:張升
下一篇:張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