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炮
清朝時期軍事謀略個案。清朝政府從國外買了一尊大炮,大炮很笨重,足有三千多斤,裝在一只木帆船上,另外有兩只船護衛著,往回拖運。行到我國東海時,遇上了臺風。載炮的帆船被巨浪打沉。臺風過后,清朝廷傳下圣旨,限定十天把大炮撈上來。一連幾天過去了,負責打撈的人們對打撈辦法仍然一籌莫展。第七天,水手們又來到現場,其中有個叫任昭林的中年水手,同另幾個水手跳到那只半沉的船舷上,一邊用桶往外舀水,一邊考慮撈大炮的方法。船艙里的水慢慢舀干了,船體漸漸浮上水面,任昭林站在船頭象從水面被舉高了,使他頓開茅塞,想出了一個撈大炮的方案。任昭林指揮水手調集八只大木船,分成四組,每組兩只,一只裝滿沙子,吃水很深,一只空著。八只木船一齊開到沉船的海面上,用八根繩索分別拴在沉船上和八只大木船上。然后,任昭林和水手們一起把船上的沙子一擔一擔地挑到四只空船上。原來裝沙子的四只木船漸升高,拴在船上的繩索被從海底拖出一截。空著的四只船,因裝滿沙子而下沉,繩索也就變松了。再把松了的繩索重新拉緊,拴牢,再把沙子搬到原來空著的船上,這樣倒還多次,沉船被一點一點地拖出了水面,笨重的大炮終于被撈出來了。
上一篇:漢武帝治服匈奴
下一篇:狄青智取昆侖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