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以誠
張以誠,字君一,號瀛海,直隸青浦(今屬上海)人。張以誠出身于一個沒落的官僚世家。高祖張弼,成化間為南安知府,曾祖弘宜官至給事中,至其父見峰,家道式微,他希望下一代致力科名,重振家族雄風。以誠是他的幾個兒子中最爭氣的一個。自幼天資過人,4歲已能讀書,時不時說出令大人吃驚的話。他的塾師深感教不了這樣的學生,遜謝而去。8歲能寫文章,為袁履善相國所賞識。年稍長,即體承父意,專攻制藝,而于子史百家及本朝典故諸書亦靡不博覽。11歲縣試合格,15歲中秀才。督學柯海澄閱其試卷,嘆為奇才,并斷言來日朝堂獨對,除了他不會有別人。17歲成為選貢生。其姊夫錢肇陽心儀其才,特以長子圣錫、次子龍錫執弟子禮,就學于以誠。正當他躍躍欲試,欲在科名上一顯身手時,萬歷二十年(1593),18歲時, 妻陳氏、生母華氏先后亡故,服喪3年。依禮制,不得參加考試,遂喪失了參加萬歷二十二年、二十三年鄉、會試的機會。其后,又娶徐繼溥之妹為妻。數年風風雨雨,使他難以安心于學,以致萬歷二十五年(1597)丁酉科鄉試,竟名落孫山。萬歷二十八年(1600)秋闈,以第8名中舉; 次年會試中式,列第37名。及殿試對策,規切時政,言之侃侃,加之氣宇清嚴,一表人材,為萬歷皇帝一眼相中,定為狀元,時26歲。及第后,除官翰林修撰。以誠居官,淡于聲色貨利,重于名節,輒以古人為榜樣,頗得同僚倚重。其在翰林,專心于編勘校書之事,不輕易與人接交。后官升中允,遷諭德。時當萬歷后期,朝政日非,神宗荒于理治,日居深宮,不見外臣。對于皇太子的訓導教育,乃關系皇室后代之大事,朝中諸臣心急如焚,而神宗不聞不問,對臣下有關奏章不置可否,甚至看都不看。張以誠所上奏章尤為痛切,堅請皇上下詔開東宮講筵,并切陳其利弊: “對皇太子之教育關系到皇朝之本,今太子久處內宮,絕不利于學業長進,況宮中內侍非勸學之官。為了我大明王朝之長治久安,懇請皇上早命太子接延儒士,開設經筵講席,以安人心。”援古引今,詳明剴切,一時傳為奇文。
張以誠多次擔任科試考官。其中,萬歷三十八年(1610)參預主持庚戌科會試,分考《詩》一房。萬歷四十年(1612)主考福建鄉試,苦心翻閱,務無遺珠,所得多佳士。張以誠常以詩文書法自娛,所結者亦多文字之友,因名重于外,遇有文字之托,每囑必應。其文宗蘇東坡,詩學孟東野,歷年所作篇章尺牘多藏于家,后人輯刻為《酌春堂集》10卷。張以誠事雙親頗孝。萬歷四十三年(1615),其80余歲老父病故,張以誠哀痛過甚,泣盡繼之以血。是年冬,咯血數升,后病故。
上一篇:張從龍
下一篇:張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