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一多
古代哲學的一對重要范疇?!耙弧蓖ǔV甘澜绲母?、本原;“多”是與“一”相對的哲學范疇,通常指萬物而言?!耙弧迸c“多”的問題,其討論的是本體與現象的問題。從本體與現象的角度探討一多問題始于三國時期的王弼。他用“以無為本”、“以有為末”、“以寡統眾”的形式,表述了他對“一”與“多”這對范疇的認識。他在《周易略例》中說:“夫眾不能治眾,治眾者至寡者也。夫動不能制動,制天下之動者,貞夫一者也?!瓌又缘孟踢h者,原必無二也。……自統而尋之,物雖眾,則知可以執一御也;由本以觀之,義雖博,則知可以一名舉也?!边@里的至寡就是“一”,“眾”就是“多”,只有“執一”才能“御”多。王弼的觀點在宋明理學家中有進一步的發展。如二程就反復強調天下只有一個理,“萬物皆是一理”,故“一物之理即萬物之理”。朱熹發揮佛教“一即多,多即一”的思想,提出“理一分殊”說,認為“只是此一個理,萬物分之以為體”(《朱子語類》卷九十四),“萬個是一個,一個是萬個”(同上),用一生多,多歸一論證理本論。王夫之也十分強調“一以統萬”,認為“一該萬矣,萬為一矣。”所以他說“一以統萬,達天者也”,“天居一以統萬,圣合萬而皆一”。這是以道釋一,以天釋一。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一分為二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一行測量子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