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華陰·華岳廟》陜西名勝簡介
在華陰市岳廟鄉街路北,西距華陰市5華里,南距華山10華里。
華岳廟也稱西岳廟,俗稱華陰廟。始建于西漢武帝劉徹元光元年(前134年),原建在華山東之黃甫峪口,稱集靈宮。武帝欲懷集仙,殿為存仙殿,門為望仙門,是歷代皇帝祭祀西岳華山的神廟和行宮。北魏文成帝拓跋濬興光元年(454年)遷至華岳鎮官道北,即今廟址,并改名為西岳廟。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二年(567年)、唐文宗李昂開成元年(836年)、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二年(961年)曾予修葺,明、清修葺更繁,特別是清高宗弘歷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一次,修葺規模和時間,又大又長,越3年而竣工,建成今日廟宇之規模,南北長約525米,東西寬約225米,總面積達118000平方米,按畝計算有186畝之廣。中軸線上,現存影壁、灝靈門(山門)、午門、五鳳樓、欞星門、金天門(金城門)、金水橋、灝靈殿(正殿)、御書樓、萬壽閣(遺址)和碑亭、御碑亭、八角亭、香亭以及鐘樓、鼓樓、牌坊、石欄、界墻(圍墻)等。歷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歷代有擴有建,迨至明、清日臻完善,建筑宏偉,殿堂亭閣,互相媲美,建筑面積已達39300平方米。
山門為灝靈門,向北為五鳳樓,上樓下門,此兩建筑俱為磚石城郭建筑,與北京故宮天安門和端門相似,故有“小故宮”之稱。其北為欞星門,兩側各有配房,配墻角門兩側有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十二年(724年)御制華山銘碑,因其高大宏偉世稱天下第一碑。因被黃巢兵火及雨激,現已殘缺不全。過明代石牌坊,即達金天門,亦稱金城門,為7檁6椽,琉璃瓦挑角,單檐歇山頂,筒瓦包溝,斗拱層出。北過金水橋,有月臺,月臺之上即為灝靈殿,此殿為西岳廟之主建筑,琉璃瓦單檐歇山頂,面寬7間,進深5間,周有回廊,殿基高大,平面為“凸”字形,周圍以條石砌成,氣派雄偉壯觀。殿內懸清代康熙、道光、慈禧太后所題“金天昭瑞”、“仙掌凌云”等牌匾。月臺院前有八角形的碑亭及4方形重樓式的御碑樓各兩座。然而正殿的配殿,穿殿和寢宮,皆為兵燹或自然所損毀。該廟的萬壽閣火毀之后,臺基柱石均原地未動,所以它的面寬、進深、回廊和左右對稱的轉藏樓等的平面狀況,均能一目了然。
西岳廟所藏歷代碑石200多通,有小碑林之稱。這里面有東漢桓帝劉志延熹四年(161年)的西岳華山廟碑,碑高7.7尺,碑寬3.3尺,共814字,為蔡邕所書;有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二年(567年)西岳華山神廟之碑;有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十二年御制華山銘碑,有唐肅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顏真卿題記碑;有宋仁宗趙禎慶歷七年(丁亥年,1047年)程琳謁祠題名碑;有李攀龍撰,郭宗昌書的《太華山記》石幢;有明太祖朱元璋的詔示碑;有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七年(1538年)重修西岳廟碑;有明神宗朱翊鈞萬歷年刻制的華山圖碑;有清高宗弘歷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敕建西岳廟全圖碑以及乾隆皇帝御書“嶽蓮靈澍”橫臥碑等。還有陳摶老祖希夷書碑和明代關中地震碑等等。以上這些碑石對研究華山和西岳廟的修建歷史、關中地震和歷代名人的活動,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顏真卿題記》中有“同謁金天王之神祠”之句,金天王神祠,即西岳廟。據《舊唐書·禮儀志》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在先天二年(713年)秋八月,封華岳神為金天王。
華岳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西安·灞橋區·半坡博物館》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西安·臨潼區·華清宮》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