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忠山》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瀘州市老西門外,古名堡子,又稱枕山、寶山、負廓山,明末改名忠山。西起龍透關,北瀕沱江,枕帶雙流,方園5里。為市中區西北天然屏障和瀘州八景之一“寶山春眺”。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年),開山建武侯祠,供奉諸葛亮和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因三代忠于蜀漢,又名“三忠廟”。經歷代修葺,廟內分諸葛亮殿和東西兩廊,石雕蜀漢歷史人物塑像47尊,重修碑記、楹記、匾聯、鼎爐、鐘鼓等數十件,“每歲蠻人貢馬、相率拜于廟前”。今毀。八十年代初從武侯祠地下挖出石雕塑像30余尊。山上,江山平遠堂、呂祖閣、奎星閣、飛檐畫棟、高閣凌云。清代奎星閣至今保存完好。主峰,現為瀘州醫學院駐地,有假山、水池、涼亭、水榭。南麓,有忠山公園;北麓,有黃庭堅題“滴乳巖”、清代百子圖。云谷洞的石刻涪翁像、石碑和明、清石刻題記屬藝術佳品。此間林深谷邃,古寺幽然。
〔現代散文〕 春日融融,邀幾位友人同游。出西門,進入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大門,寬闊的水泥路直達山腰。路旁,座座高樓掩映在高大挺拔的香樟林中,昔日的武候廟,已建成云、貴、川三省結合部醫療中心。兩百余畝的范圍內,遍植樟樟樹,枝繁葉茂,松、柏、楠、桉夾雜其間,梅、桃、李及玉蘭等樹,競相開放、紅白相映,蔚為壯觀。沿著筆直長長的青石階梯登山,依然是偉岸的香樟夾道,給人以凝重、幽深之感。到達山頂,見一雄偉建筑矗立眼前,重檐歇山,碧瓦飛甍,古樸壯觀,正面匾額上書“奎星閣”。現辟為醫學院老年活動中心。閣前造一水榭,置假山,在秀拔香樟的映襯下,既有北方園林的雄偉,又有南方園林的精致之感。水榭前,立一通石碑,即“忠山植樹碑”。碑文詳盡記載了民國年間瀘縣實業局局長溫曲在忠山主持植樹的事跡,贊賞溫先生“十年樹木,造福子孫”的功德。了解忠山60年前植樹的曲折經過,看到遍山千余棵一米以上直徑的香樟樹,不禁感嘆“此乃忠山景區的精華”!
穿過濃蔭蔽日的香樟樹,到江山平遠堂。此堂因明代文學家楊慎詩“江山平遠難為畫,萬物高寒易得秋”一句得名。平遠堂已非舊觀,登堂俯視:十里長街、花團簇錦;兩橋飛架,枕帶雙流;萬瓦鱗集,千帆競渡。大有范仲淹先生登岳陽樓之慨,“心曠神怡,寵辱皆忘也!”
下山半里余,即到“一弘瀑布盡囂塵”的百子圖處。剛跨入山門,便傳來似珠落玉盤的流水聲,精神為之一振。我們站在木橋相連的工字型小樓觀瀑布,見瀑布從崖頂瀉下,形成彎曲小溪,從北流入沱江,溪畔茂林修竹。風景清幽。清光緒年間,書法家黃云鵠鑿崖建石室寺,后名“云谷洞”。洞內豎“涪翁小像碑”、“黃山谷石枕銘”和“雪堂含澈詩碑”等三通石碑。涪翁小像線刻明快,神采飄逸,上有黃云鵠題畫像謁云: “似僧有發,似俗無塵,作夢中夢,兼身外身。”黃山谷《石枕銘》云:“來此暫憩,修省退藏,藏久游倦,息茲石床,少息則可,甘寢則荒。老何敢荒,匪憚石涼。”含澈,號雪堂,清代名僧,四川新繁龍藏寺住持。詩碑記載:“初抵枇杷溝,登高拜武卿,先來視滴乳,活潑生清涼,飛泉掛瀑布,濺玉霏珠忙,深洞眾妙具,石室攢蜂房,瀘人為我語,乳如甘露香,不涸亦不溢,同聲飲甘棠。”三通石碑,不僅書法佳,文化內涵也很豐富,是不可多見的古跡。
百子圖石刻位于真如寺正殿右側,造像以“周文王百子戲樂”為題材,雕刻騎馬、射箭、負薪、舞龍、持荷、爭物、倒立、面具游戲、蕩秋千、飲酒等故事組成,布局疏密有致,人物生動傳神,其雕刻工藝精湛,題材獨特,國內少見。
(馮仁杰)
〔民間文學〕 相傳,乾隆初年,仲春日,人們攜眷春游忠山,山上游人如織。城中書院學子在半山腰的莽石中間聚會,以詩言志,壘石為趣。突然,發現一個天然洞穴,里邊深不可測,無人敢進。唯有韓秀才平日習武,膽量過人,叫眾學子找來干松明子點燃,獨自進洞。進洞后,剛走數步,一群巴掌大的鹽老鼠(蝙蝠)一下子飛起,發出怪叫,飛出洞口。洞外的眾學子見狀,拔腿就跑,返回城中稟報州官。州官聞訊,領上一班衙役趕到忠山半腰查看。
這韓秀才在洞中發現一個四尺許的石人。石人長髯豐頰,形似翁仲。身后刻著一行字:“守土,守土,三分辛苦。遇隆則興,松柏千古。”秀才很奇怪,便轉身出洞,向州官大人講述石人情況。州官命衙役從洞中搬出石人。一看,果然如秀才所說。州官仔細觀看,認為是一方寶物,對眾學子說:兩千多年前,石室文翁,把中原文化傳入西川。誰知,我們川南瀘州也有了傳播文化的“三分辛苦。”可見,瀘州那時并不是什么不毛之地,而早已是文明之邦了,說完,一陣大笑。馬上叫師爺代筆,上奏朝廷,稟明圣上。
乾隆皇帝登位后,正愁無安定民心之策。突然得悉蜀南瀘州發現寶物,頓時大喜。認為是國朝吉祥之物,“千古興隆!”這正預示我乾隆盛世千古!當即命賞賜白銀千兩給瀘州。
州官抱賞銀回瀘州后,為表忠敬朝廷之心,便在忠山修建一閣,因忠山寶物為學子發現,奎為文章之府,奎星乃上天主管文運之神,便取名“奎星閣”。
(陳鑫明 整理)
上一篇:詠《無錫·徐霞客故居》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太湖風景名勝區·惠山》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