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象棋在手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墮河皆不救, 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 士入三川逐浪流。
炮響一聲天地震, 象若心頭為人揪。
王守仁(1472—1528),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弘治進士,浙江余姚人,曾在家鄉創辦陽明書院,故世稱陽明先生。踏上仕途后,前期曾反對宦官劉瑾,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后期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受重用,封爵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在學術上,他發展了南宋陸九淵的理學,對抗程朱學派,提出著名的“致良知”學說,主張重視內心修養。在教育上,他提出尊重少年兒童年齡特征和個性的論題。總的說,他以反教條、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在明中期以后,其學說被尊為“王學”,影響很大,并傳布到日本等國。
這首詩傳說是他少年時期寫的。下棋可以鍛煉智力,悟出某些哲理,使思維嚴密,而且可以培養意志、毅力與品格。王守仁少年時期迷戀下象棋,所謂“寢食皆廢”。他母親多次勸說無效,一怒之下,便將他的棋子倒進大河中。王守仁心若刀剜,捶胸頓足,便哭出了這首怪詩。
首聯寫他下棋時的快樂情態和棋子被丟后的痛苦心態。“象棋在手樂悠悠”,一個癡迷象棋的少年形象,稚態可掬,令人捧腹。“苦被嚴親一旦丟”,這位少年喪魂落魄,痛苦萬分,可是出于對母親的摯愛,又不好說什么,有口難言,尷尬狼狽。“嚴親”就是慈母。此聯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樂”和“苦”相互比照,準確地表達了少年兒童的心理。以下三聯具體寫心愛的棋子的結局,想象奇特,形象鮮明,吐出他酷愛象棋的心聲。“兵”兒、小“卒”落在河里,都救不得了,“將”軍、元“帥”淹沒在水里一齊完了。平日威風凜凜的戰“馬”隨水流走了,工于心計的謀“士”們也難逃沒頂之災。“炮響一聲天地震,象若心頭為人揪”,尤其令人噴飯。詩人用了雙關、拈連手法,“炮響”,既指“炮”聲,又指母親倒棋子的聲音,對他來說,這轟然一響,無異天崩地塌;“象若心頭被人揪”,接得合榫自然,這一倒,出于詩人意外,因為他母親平日收棋子、藏棋子是常有的事,卻沒有想到她今天會堅決、徹底、干凈、全部消滅它們,所以心頭一震,象被人揪痛。這個“象”字的用法是雙關。這三聯寫得妙趣橫生,充滿童心稚氣,讀者可以想象,當他母親倒棋子時,他一定哭哭咧咧跟在后面搶著揀拾,可是倒得干脆,他只得眼睜睜地看著心愛的棋子們落進水中或滾進河里,就好象他的心也滾進河里一樣。另外,少年兒童心理不固定,就在這一剎那間,他又出于深情,頓生奇想,這些平日指揮若定、出謀劃策、猛打猛沖、死不回頭的將士相、車馬炮、小兵小卒們,一齊完蛋了,它們從今而后便沒有什么勝負可言了。所以在天真中又含有一定哲理。
這首詩聯想豐富怪誕,幽默風趣雋永,有兒童詩的特色。妙在嵌字手法,將“將”“士”、“相”、“馬”、“炮”、“兵”、“卒”巧妙地嵌在頷聯、頸聯、尾聯的第一字位置上,而又一點不顯得生硬。有人問,“車”怎么沒有出現?或許因為“車”在古代總是跟在“馬”后面的緣故吧!
上一篇:《哭李商隱(其二)·崔玨》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嬌女詩·左思》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