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詩八十二首
(其三十九)
壯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驅車遠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挾烏號,明甲有精光。
臨難不顧生,身死魂飛揚。
忠為百世榮,義使令名彰。
垂聲謝后世,氣節故有常。
此詩原列第三十九。本篇是上篇的延伸和進一步發揮,全力贊美壯士們舍生忘死、為國捐軀的英雄行為,表達了作者對壯士們的仰慕心情。
“壯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二句高屋建瓴,起勢不凡,總攝全篇。 “慷慨”,意氣激昂的樣子; “八荒”指極遙遠的地方。據劉向《說苑》云: “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這兩句總述壯士們的志向和外在表現,先給人以總體的強烈印象。 “驅車遠行役,受命念自忘。”緊承前兩句,由志向引出行為:驅車遠征,出發去打仗。 “行役”二字,表明是為國應盡的義務,所以下句才說“受命念自忘”,即領受君命之后想到不應當顧及自身。以上四句合起來,猶如現代電影藝術中的全景式鏡頭,在一個廣闊的背景上來展示壯士的形象:他們意氣風發地駕著飛輪翻滾的戰車,浩浩蕩蕩地開向遠方。接下來四句,則有如現代電影藝術中的特寫鏡頭,他們挾著精良的弓箭,穿著明亮的鎧甲,舍生忘死,奮勇作戰。 “良弓挾烏號,明甲有精光”二句,突出寫壯士的身軀,以集中展現他們的外貌。 “烏號”是一種良弓的名字; “精光”指日月的光華。 “臨難不顧生,身死魂飛揚”二句則突出寫壯士的魂魄,以展示他們的內心世界和視死如歸的壯烈精神。壯士們在兩種特定的環境(“臨難”和“身死”)里經受了考驗,其表現(“不顧生”和“魂飛揚”)證明他們都是為國為民的忠義之士。結尾四句緊承前意,由壯士的行為和表現,寫到他們的追求和愿望。應當說,臨難而不顧生是壯士所追求的“義”,身死而魂飛揚是壯士所表現的“忠”,故結尾四句就“忠義”二字發揮,說壯士的目標和愿望就是:求得百世榮光,美名傳揚,并且以自己的名聲垂示后人,人的氣節有永久的力量!
讀完這首詩,人們很自然地會想到屈原的《九歌·國殤》。那些“帶長劍兮挾秦弓,身首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的楚國將士,仿佛在這里再現。所以前人說本詩詞旨由屈原《九歌·國殤》化來。但阮籍化用神妙,已注入濃厚的時代特色。本詩中的壯士,其行為是在維護忠義和氣節。這對當時那些以浮華進取、以屈節求榮的無恥之徒,不啻是有力的打擊。方東樹評此詩“詞旨雄杰壯闊,自是漢魏人氣格”(《昭味詹言》),其意所指,或恐在此。
上一篇:詠懷詩八十二首|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詠懷詩八十二首|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