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嵐 畢光明
詩選集。謝冕、楊匡漢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11月出版。收入了從建國到1985年的三十六年間活躍于詩壇的當代詩人艾青、白樺等一百多家的詩作240篇。詩集分為四卷。作品按創作時間分別編入各卷中。比如女詩人林子的愛情詩《給他》,發表于1980年,但寫成于五十年代,故編于第一卷。曾卓的《有贈》、流沙河的《情詩六首》,問世都是七十年代以后的事,但寫作時間分別在1961年和1966年,也就收在第二卷里。兩位編者分別給詩集作序,謝冕作《序一:從春天到秋天》,飽含熱情而又客觀冷靜地對當代新詩的發展軌跡作了宏觀的描述,也交代了選集的目的:“保留歷史的真實性,從中淘篩出可堪流傳的藝術精品。”楊匡漢作《序二:詩美的積淀與選擇》,對該詩選的編選過程及選稿標準作了說明。這部詩集編選嚴格,以詩美為唯一標準,盡力排除非藝術的因素,從“浩如沙海的當代詩作”中,“淘金般地尋覓那些詩美的閃光”,“既是絞盡腦汁的對詩美的選擇,又是憂憤與歡樂交融的對歷史的回顧”。因此,有的作者盡管多產,但不一定選得多,有的作者雖然鮮有作品,但因在作品中建立了獨特的美感形式而入選。比如“在當代最有影響的詩人郭沫若的那些數量早已超過《女神》的全部詩作中”,僅選了《郊原的青草》,而寡為人知的青年詩人郭路生,一首《我的最后的北京》真實地記錄了特定年代里一代人心靈的顫悸,因而被選入。入選的作品,“除了少許有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篇幅較長的作品外,主要是短的抒情詩”。這些作品構成了當代中國人的詩化的生活史和情感史,也反映出詩歌藝術自身的命運。五十年代前半期的詩歌,是小號般的高亢、嘹亮,反映了建國之初自信和樂觀的社會情緒。但很快就有發現生活的另一面的沉思的詩,如蔡其矯的《霧中漢水》、《川江號子》,邵燕祥的《賈桂香》。但五十年代畢竟是當代詩歌的第一個繁榮階段,入選詩集的有34家47首詩歌。六十年代政治生活日益反常,詩歌藝術也遭到嚴重扭曲,因此,盡管當時的文字充斥報刊,而時間把它們淘汰得所剩無幾,所以第二卷能選的只有18家,20首詩,其中有的還是浩劫過后才發表問世的。詩的喪失并不止于六十年代。第三卷七十年代的29家44首詩,十之八九是1976年“解凍”以后劫后余生的人們的詩情的噴發。第四卷收八十年代的作品,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六年時間,但入選作者就有68人,作品近百首,幾占全書的一半,而且絕大部分是崛起的青年詩人。這些作品“以鮮活的語言和排斥了平面和單一的復合建構,表現它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多層次多側面的折射與投影”,它們所形成的“新詩潮”,讓人興奮地看到“新詩的全面復興”。詩集做到了楊匡漢在跋語中所說的,“力圖規避一些傳統的編選方法,讓人們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馬蹄形歷史中窺見新詩的興衰”。
上一篇:古遠清《中國新詩年編(1984)》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中國歌謠選(第一集)》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