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魯俠
短篇小說。作者查建英。發表于《文匯》月刊1987年第11期。本篇為作者留美故事之七。寫的是一位赴美訪問學者在一個春日的周末復雜、變化著的心理活動。春日的周末,他連一本《紐約時報》推出的暢銷書都看不下去了。于是“他決定打個電話找個朋友聊聊”,找誰呢?他開始在腦子里過慢鏡頭。找年輕有為的美國世界史專家?不行。這是一位從備課到吃維他命、到作愛、大便都有固定鐘點的人。找臺灣小姐容秀?又怕“陷進去,糾不清,怕誤會,怕沒話找話尷尬”。找華語編輯陳小青?她剛結了婚。在這種春日的周末里,恐怕不便插上一杠子,攪得人家小夫妻不得安寧。那么找李組臣?此人是國內派來進修的,聞著總是味道不正,屬于那種“風派”人物。又有幾個人在大腦中的慢鏡頭上出現,然而都覺得不合適。這時,電話鈴聲響了,是一位美國小姐撥錯了電話號碼。盡管他明白這是一個什么樣的電話,但不知怎么回事,他硬是狠不下心把電話掛上,甚至連句冰冷的話也說不出口。兩人在電話中扯了起來。最后,他沒有拒絕這位美國姑娘的約會,兩人約定,見面時的“暗號”:一條暗綠色的領帶和一條絳色的綢圍巾。他把領帶放在衣袋里,到了約定地點,周圍沒有圍絳色綢圍巾的姑娘,可是有一位姑娘在等人。他斷定就是她。于是他打上了領帶,興沖沖地穿過馬路向姑娘走去。然而,與此同時,另一位青年男子快步向前,和那姑娘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同他在電話中約會的姑娘在哪里?他并不恨她,反而對她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謝。因為沒有她那個電話,昨天一晚上他也許都會在憤世嫉俗,今天早上他也不會到這灌滿春風的街上來。仿佛夜航中碰到一只陌生的船,盡管那船上的燈只閃了一下,卻排除了這邊水手的一層孤獨。于是,他吹上誰也聽不見的口哨,回到了他那個十五層樓上的公寓。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春日周末他的心理活動。真實、細致地描寫了“他”在周末中無聊、希望、失望轉而又忽然變得輕松愉快這樣一種心理變化過程,讀來真實、細致、動人。
上一篇:姜嵐《周總理,你在哪里?》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姜嵐《呼聲》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