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松·冬興四首(選一首)·[臺灣]彭邦楨》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詠松
振衣高崗,仰觀一株虬松怎樣拔地而起
立任巉崖,處依幽壑,即令在冰天雪令
之時:蒼勁依然神逸。仿佛愈寒猶愈覺
風儀清爽,不屈時序的變易。
朝出云,午生煙,暮宿霧,夜來又常伴
孤月和疏星。它的周身竟著有龍鱗、虎斑
豹錢,且披箭帶戟。當風吹呼呼,雨落
蕭蕭,而它終是軒昂的面貌
看它就是千秋萬歲而不朽。茲因它盤根
錯節,抓住那里就不放松,就不動搖
仿佛是那鶴趾,又是那鷹爪。
中國凡是有高山的地方就必有它的存在
因山有松則奇,有松則秀,仿佛凡是
有松之處,這才是中華民族
《詠松》,是組詩《冬興四首》之一。這首詩是民族精神與現代意識的融匯,從詩歌發展的歷史來看,借用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和蘇格蘭人類學家弗萊澤關于“原型”的觀點,松的意象可說是“原型意象”,它作為民族心理特征的象征,有著深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積淀,沉積了中華民族的心理氣質和審美意識,以及對生活的審美理想。早在兩千多年前,“松”就在詩經中初呈它的風采,而在漢魏時劉楨《贈從弟》與齊梁時范云《詠寒松》詩中,中國的“松”開始有了象征的意蘊和深層的美學意義。然而,中國當代詩人寫松,就必須以當代意識去處理古典的傳統的題材。
當代意識,包括當代思想觀念和當代藝術觀念。《詠松》一詩,首先描繪虬松“振衣千仞崗”的剛健蒼勁的形象,接著由“松”而聯想到“龍”,它們不僅讀音相近,而且外形與精神也有許多相似之處。第三節贊美松的生命力的旺盛和久遠,“看它就是千秋萬歲而不朽”,最后由此過渡,升華到一個更高的具有超越感的境界:“中國凡是有高山的地方就必有它的存在/因山有松則奇/有松則秀/仿佛凡是有松之處/這才是中華民族。”中國千千萬萬當代海外游子的情感,洋溢在這一傳統意象之中,全詩構成了具有當代性同時又具有普遍意義的情境,有如音樂中的華彩樂段,全詩至此頓然大放異彩。
《詠松》顯示了詩人的現代藝術觀念,說明彭邦楨立足于縱向的繼承,同時又注意橫向地向西方借鑒,并努力使二者結合起來,形成屬于他自己的獨特的詩風。這首詩運用的是外來的詩歌形式,即“十四行詩”,而且是每首詩由兩個四行組與兩個三行組構成的“意大利式”。但是,詩人遠渡重洋將這一詩體移植到自己的詩作中時,他卻吸收了漢魏六朝以來中國古典抒情小賦“詩賦欲麗”的特色,如抒情之細膩,詞藻之綺麗,對偶之工整,排比之氣勢,音節之瀏亮,等等。從句法看,彭邦楨除鋪張排比外,又注意吸收中國古典之賦與律詩的對偶句法,加強詩的意象之間的對比和照應,使得句法整飭和諧,讀來鏗鏘可誦,但與此同時,詩人又大量采用了西方詩歌的常見句式,即奔行句,這種句式是一句詩在一行中未完,又從待續的另一行提起,詩行往往缺乏結構上的完整性和獨立性,但句式卻可以突出語意,活躍氣勢,變整齊為參差,化板滯為勁健。在音韻節奏方面,彭邦楨追求他所謂的“音色、音質、音量的變奏之美”,在《詠松》一詩中,一是大致調和平仄,一是句中韻腳和韻的安排。如“立任巉崖,處依幽壑”之“崖”為平聲,“壑”則為仄聲,平仄相諧,音韻流美。“朝出云,午生煙,暮宿霧,夜來又常伴孤月與疏星,其中“云”、“煙”、“星”為平聲,“霧”與“月”為仄聲,平仄相間,低昂有節。全詩四節,分押三腳韻,即一七轍、搖條轍和姑蘇轍,其中第一節“神逸”與“變易”句中相押,第二、三節之“蕭蕭”與“面貌”及“鷹爪”為句中及隔段相押,第四節“有松則秀”與“中華民族”之“秀”和“族”,雖然分別為油求轍和姑蘇轍,但韻母的收音都是u。以上音韻之美,讀者當可自行領略。
上一篇:《軍帽底下的眼睛·胡昭》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冬夜·袁可嘉》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