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柴珮珍
短篇小說。作者茹志鵑。最初發表于《人民文學》1979年第2期,后收入《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評選獲獎作品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在這篇小說里,作者巧妙地從40年代和50年代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中,著意剪輯了一些故事片斷,并緊緊圍繞著在糧食和果樹等問題上所發生的干群之間關系的明顯變化,說明我們的干部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實事求是,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謀福利。小說著力塑造了兩個人物:一個是農民老壽,一個是干部老甘。在艱苦的戰爭年代里,他們曾經是生死與共、患難相濟、骨肉相依的親密戰友。部隊缺糧,老壽把全家口糧裝進四條糧袋送到老甘手中,老甘收下了百姓的一片真情,臨走悄悄留下兩袋糧;部隊急需柴草,老壽砍掉了自家七棵棗樹中的五棵(另兩棵老甘說留給孩子們解饞),鄉親們擔來了木柜、石榴樹、壽板。然而勝利后,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老壽和老甘卻不能同甘共苦,攜手前進了:在浮夸風下,老甘(甘書記)弄虛作假,欺上瞞下,虛報產量,“放衛星”,使社員只剩下一天八兩口糧。老壽找他說理,他反說老壽目光短淺;老壽看管梨園,細心侍弄每一只梨,他知道口糧當高產糧上交了,社員一年的吃穿都得靠這梨了,可沒想到甘書記為了“抓糧食生產”,硬是下令將梨樹砍掉改種糧食。老壽不同意,他便把老壽當絆腳石搬掉了。甘書記還率領大伙用坩鍋煉鋼。老壽覺得“現在的革命,不像過去那么真刀真槍,干部和老百姓的情分,也沒過去那樣實心實意。現在好像摻了假,革命有點像變戲法……”。在極度憤懣中,老壽產生了夢幻:反侵略戰爭爆發了,天天開會,上面要看好聽的匯報,敵人來了,可我們的糧倉是空的。老壽裝上千棗受大伙委托去找“老甘”,但迎來的是伸手向群眾要糧的“甘書記”。小說最后寫老壽“猛然醒悟過來”,要去找老甘,只有老甘會告訴他“這是咋回事”。這篇小說的藝術手法別具一格。在結構上,作者采用了時序顛倒跳躍的方法,將“大躍進”時期的現實生活與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回憶,相互交錯疊印,造成鮮明而又強烈的對比。老壽那恍惚的、不連貫的、自由聯想的意識流動,構成了全篇的線索。小說在矛盾達到高潮時嘎然而止,令人回味。這篇小說,明快中見深沉,抒情中見冷峻,是茹志鵑藝術風格的新發展。
上一篇:王曉文《前市委書記的白晝和夜晚》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蘇守平《辦婚事的年輕人》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