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通索引》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十通》是一套政書。主要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沿革變化以及經濟、文化發展情況,具有資料匯編性質,所以也成為閱讀古籍、研究歷史時需要翻檢的一種工具書。
《十通》包括:唐代杜佑的《通典》,宋代鄭樵的《通志》、元代馬端臨的《文獻通考》,是三部最早的政書,后人總稱為“三通”。清代乾隆時,集中群力編了《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和《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獻通志》。連同前面的“三通”,即所謂“九通”。“三通”和“續三通”都是“通古今”的政書;“清三通”則是專述清朝一代的典章制度的,實際應屬于斷代體例。但習慣上都把“九通”連在一起說,同引為封建時代比較重要的歷史之獻。辛亥革命以后,劉錦藻又編著了一部《清朝續文獻通考》,共400卷,1921年完成。著錄內容由清乾隆年間開始至宣統三年為止。此書與“九通”合起來,就成為“十通”。
商務印書館編的《十通索引》則是檢索《十通》必備的工具書。《十通索引》共3部分:(一)說明,有“十通一覽表”;(二)四角號碼索引,把所有名詞術語都按首字的四角號碼順序編排,下注書名和頁數;(三)分類評細目錄。
上一篇:《北齊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卓異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