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宜君
抒情長詩。作者康朗甩(傣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60年3月初版;上海文藝出版社1960年4月初版。這是一首傣族人民新生活的贊歌,是一首獻給祖國、獻給黨的頌歌。長詩通過解放后十年中西雙版納的巨大歷史變革和社會前進步伐的描敘和贊頌,熱情地歌頌了社會主義、歌頌了黨。全詩由以下七支歌組成:《森林的黎明》、《勐巴納西的歡呼》、《土地的主人》、《傣家人的第一個春天》、《曼菲龍水庫之歌》、《瀾滄江上的寶石》、《趕擺》。第一支歌,把苦難生活的追敘和迎接解放的欣喜形成對照,熱情地謳歌傣族人民的新生。從第二支歌到第六支歌,是解放后傣族人民新生活歷程的真實而生動的反映。自“各民族當家作主的節日”的自治州的成立,到“一千個做夢的夜晚,沒有夢見這樣好的土地,會分到我們手里”而終于成了土地真正主人的土地改革,直到人民公社的成立,按照時間的順序,以編年史的方式,記錄了傣族人民解放后的重大事件。人們可以從這里看到傣族人民前進的足跡,感受到他們歡樂的脈搏和心聲。第七支歌,是全詩的總結,同時也是傣族人民勝利歷程的總結。人們“張燈又結彩”,唱著歌、跳著舞歡慶建國十周年,歡慶祖國和人民的勝利,在此,長詩歌頌新生活、歌頌祖國的主題得到了最充分的表達。這首長詩采用傣族“贊哈調”的傳統文學形式,做到了抒情與敘事的有機結合;感情真摯,激情洋溢,語言樸實流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自然,長詩也歌頌了諸如“大躍進”運動之類的生活,這是時代所帶給作品的局限和缺陷。
上一篇:蔣亞林《傅雷家書》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光榮的星云》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