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奧凱西
愛爾蘭劇作家,以描寫都柏林的貧民窟生活著稱。他于1923年上演了第一個劇本 《槍手的影子》,接著又寫了 《朱諾和孔雀》 (1924)、《犁和星》(1926)。這三部劇作寫的是“愛爾蘭獨立戰爭” (1916—1922)的歷史事件,但作者首先關心的不是民族主義問題,而是人的價值; 他的人物不是愛國斗士,而是居住在都柏林貧民窟的下層人民。奧凱西的早期劇作在戲劇藝術手法上是現實主義的。但從《銀杯》 (1928) 開始,他的風格開始發生明顯的變化,劇作家在劇中大膽地試用表現主義和象征主義的藝術技巧,如 《在大門內》 (1934) 就深受奧尼爾的《悲悼》的影響,在戲劇形式上完全是表現主義的。在《星星變紅了》 (1940)、《紫色塵埃》(1940) 和 《橡樹與熏衣草》(1946) 三部劇作中,奧凱西運用象征主義和表現主義的手法來強調劇中人物的馬克思主義理想。奧凱西的后期劇作寫下層貧民同上層有錢階級之間的對立,表現了劇作家對藝術和政治自由的渴望,劇中的許多場景取自個人的生活經歷。藝術上,奧凱西仍在不斷尋求新的戲劇表現形式,但有時做過了頭,就難免流于賣弄和說教。后期主要劇作有: 《我的紅玫瑰》 (1942)、《洋洋自得的花花公子》(1949)、《奈德老爹的鼓》(1958)、《在綠色的帷幕之后》(1961) 等。奧凱西還寫了幾部自傳和戲劇評論,包括: 自傳:《我敲門》 (1939)、《門庭中的畫像》 (1942)、《窗下鼓聲》( 1946) 、《玫瑰和花冠》( 1952) 、《 日 落與晚星》(1954); 評論: 《飛行的螞蜂》(1937) 和 《綠色的烏鴉》(1957)。
上一篇:西方文學·皮斯卡托
下一篇:西方文學·霍夫曼斯塔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