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蒼月
報告文學。作者蔣巍。發表在《文匯月刊》1985年第11期。作者描寫了一對返城知青從抗拒到屈從于傳統觀念的婚姻悲劇。男主人公雷超1968年從哈爾濱來到北安附近的農場,連隊里那單調的生活,使他深深渴望家的溫暖。青春熱望的燃燒,勞動上的協作,與貧下中農在感情上的親近,使他很快就與坐地戶的女兒玉珍結了婚,并生有一兒一女。雷超也曾有過美好的憧憬:飛機設計師、醫生、作家、海軍……。他愛讀書,并喜歡修理半導體、收錄機什么的。他不甘心扎根在偏遠的山溝里,當他眼見農場知青都在返城,而自己因與當地農村青年結婚而不能返城時,他和妻子商量決定假離婚,等工作安排妥當再設法調妻子進城,然后復婚。長期的分居,使玉珍的孤獨感和失望心理轉而為對雷超的挑剔和猜疑,她竟把風塵仆仆從哈爾濱來看望她的雷超罵出了家門……雷超苦惱、忿懣,被生活的落寞和困窘所包圍。文化上的差異,城鄉距離,使他感到與妻子在感情上的差距,他孤獨又懊悔。這時,他在松花江畔遇上了比他的境遇更悲慘、更凄涼的返城知青肖麗。肖麗溫柔、美麗而有文化。下鄉時,為生活所逼、為連長的權力所迫,她嫁給了連長的兒子,并生有一子。然而婚后,粗暴的丈夫對她百般欺辱,最后拋棄了她。雷超與肖麗相識后,發現彼此志趣相投。肖麗重新給了他生活的熱情。兩顆苦難的心碰在了一起,然而,有著傳統觀念的雙方父母,堅決反對他們結合。雷超被趕出家門。他們不顧父母的反對,與傳統觀念抗衡。兩人在一間不到十平方米的柈棚改成的住房里舉行了婚禮。肖麗帶著她六歲的兒子,三個人組成了家庭。那時,雖說兩人都找到了臨時工作,因糧證、戶口都被雙方父母索走,所以一切物品都要買高價的。雷超每月還要給他的兩個孩子撫養費。日子更加拮據。這個新家畢竟有往昔的傷痕,每逢年節,雷超想念自己的孩子,幾次回家都被母親趕出門外,更不許兒媳上門。生活的貧困,對子女的牽掛,與父母斷絕關系而帶來的壓力,把他倆折磨得困苦不堪。新生活的歡樂被困窘沖淡了。雷超看著由于過度操勞而憔悴的肖麗,決定和肖麗分手。起初她不同意,但在雷超的懇求下,只好屈從于傳統觀念的壓力,忍痛分手了,這是少見的情意悱惻的離異。雷超又回到了父母身邊和兒女團聚,與前妻復了婚,恢復了平靜的生活,但愧疚卻永遠留在了心里。肖麗還是孑然一身,她在寧靜中感受著悲戚。他們都回到了各自生活的軌道,回到了傳統觀念中。傳統觀念真的抗拒不得嗎?作者提出了發人深思的問題。他把筆觸伸向人物靈魂,描寫了人物心靈的變異,并剖析了社會,喚起人們對生活的深思和覺醒。作品曾獲全國第四屆優秀報告文學獎。并被翻譯介紹到日本。
上一篇:龐守英《人生》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韓道方《人鬼》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