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西詩詞
明代弘治至正德時期可稱為明中期。這一時期占主流的作家群主要有茶陵詩派和以復古為號召的“前七子”,其中很少或幾乎看不見江西籍作家的身影。而此時的江西籍作家主要活躍于理學領域(包括王陽明心學),他們以理學名家,故江西素有“理學之邦”之稱譽,而作為作家的他們卻不能成為主流。
從廣義來說,王陽明心學也屬于理學范圍,正如陸象山心學屬于宋代理學一樣。但從狹義來說,王陽明心學與傳統的理學又有所區別,所以有時被其他學派指為異端。但不管怎么說,王陽明心學是對理學的新發展、新貢獻,對明代乃至后世都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本章的主旨不在于討論理學家、理學流派,而在于借助理學流派及其理學家的劃分,更清晰地把握這些作家的情況,因為明代文學與理學的關系實在太密切。以理學家的分類為作家分類的依據,可使復雜的問題簡單明了化。
明中期江西籍理學作家主要包括諸儒學派作家和崇仁學派作家。前者有:意境雖稍涉平衍而典雅醇正的羅欽順,詩多涉理路的李中,詩多理學語而五言、七言嫣然有致的狀元作家舒芬,興幽思遠、盡辟蹊徑而頗有詩名的敖英;后者有:詩多涉理語而近白沙、定山流派的夏尚樸,詩文尚未成家的桂華。同時,江右王門學派作家也顯露頭角,為明中期的江西詩文盡其所能地演繹。主要有:主敬學派作家鄒守益,詩文皆闡發心性之語;主靜學派(又稱歸寂派)作家聶豹,詩文少涉理路而風格平實;主事學派作家陳九川,文大抵皆講學之語,詩小有韻致而不免薄弱。王門學派其他作家尚有:以氣節著而吟詠大抵皆一時遣興之作的劉魁,善推演師說、以“何黃”并稱而其集卻未見流傳的何廷仁、黃弘剛。總之,這些作家都以理學名家,詩文成就總體上不高,詩歌或多或少都帶有理學氣,雜宋調而近擊壤一派,理性有余而理趣不足。
此外,明中期還有一些理學以外的江西籍作家,如:權相作家嚴嵩,雖怙寵擅權,而其詩在流輩之中乃獨為迥出,文亦不俗,故不以人而廢文;“苕溪五隱”之一的劉麟,詩多山林之氣,皆盎然天趣,讀之足消鄙吝;頗著風節的劉玉,古詩、歌行語言妥帖,詩風豪宕,五、七言律可步趨唐人;著述頗富的劉節,詩雖多而多不見選錄,其文明白淺切,以下筆不能自休而稍傷于文字冗長;兼收并蓄的游潛,詩風頗近晚唐而兼雜宋調,成就相對突出;自稱放翁的夏良勝,風節凜然而詩文有直氣;以邊功著稱的毛伯溫,文格頗疏暢,詩則所造不深,詞多淺易;內行修潔的歐陽鐸,詩多近體而不及其文,文雖娟秀而狹于篇幅;三入內閣的狀元費宏,詩文多應制奉酬之作,詩風多古雅,其悠游林下之作則頗見其風致;費寀,多應酬之作,而田園詩則有模擬王維詩之傾向;尹襄,詩雖未見選錄,然亦間有可誦之作;汪佃,詩文無大疵累,文章不以時好輒廢繩墨;恃寵嬌蹇的權臣夏言,善詩詞曲,亦善屬文,詩文平易宏整,部分詩有臺閣體之余習,五言特具高韻,多豪宕之作,絕句尤有風致。總之,這些作家與理學作家相比,不僅有個性特色,而且成就相對較突出,可能是受理學的約束較小的緣故。
這時期的江西詞壇,主要作家有羅玘、劉玉、羅欽順、費宏、游潛、嚴嵩、毛伯溫、夏言、舒芬、桂華、聶豹等,作品數量最多的是夏言,達351首之多,其他詞人的作品都不多。其中,成就較高的是夏言、費宏、桂華等。
上一篇:清代近代江西詩詞·清后期江西詩詞·黃爵滋
下一篇:清代近代江西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