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安瑩
報告文學。作者賈魯生。原載《中國作家》1987年第3期。乞丐本是貧窮的產物,而當今中國的乞丐來源卻十分復雜。據有關調查了解,在北京站乞討的一百多人,人均每日討到四、五元至四、五十元;到廣州深圳的乞丐,大都是為了討出萬元戶的,逗留在上海的,有為了造房、為兒女籌辦婚事、甚至是為自己準備棺木而行乞的。乞丐們混雜成群,結集成幫,他們的生存方式和遷徙飄移令人難以捉摸,形成了一個社會怪圈。作家賈魯生冒著風險,改頭換面打入了一個丐幫,決心去探索乞丐的奧秘。他打入的這個幫,由四十多人組成,乞丐們來自五湖四海。首領人物是一位被稱作“魔術師”的文質彬彬的中年人。他每天到處閑逛,了解各方面情況,天天準時到報欄看報,捕捉各種信息,及時對丐幫行動作出決策。那些極怕受約束的乞丐們卻對他的命令心甘情愿地服從,不敢有半點違背。丐幫沒有明確的幫規,各自經濟獨立,來去自由,聚在一起只是為了相互有個照應。他們分散在城市各個角落,清晨從四面八方來到約定的地點開“晨會”,七嘴八舌地交流信息,最后由“魔術師”發出指令,大家紛紛散去,各施其行乞的本領。有做出可憐樣苦苦哀求的,有真的和裝扮出來殘疾人的;有衣冠楚楚、手提公文包尋找丟失的錢包,專請解放軍同志排憂解難的;有懷抱哇哇大哭的孩子的;有花枝招展嬌聲細語地乞討的。“一百個乞丐有一百種乞討方式,成功的乞丐都是半個心理學家。”有的印刷不健康小冊子高價兜售;有的做“挑線”(賣血)營生,用掉包計混過化驗關,將不合格的血一次次賣到血站血庫里。討不到錢時忍饑挨餓,有了錢就大把揮霍。他們在幽暗的山洞里大擺宴席,開懷暢飲昂貴的茅臺酒。丐幫中還有一群十多歲的“小精靈”,他們都有著內心的創傷,不幸的家庭過早地將他們推入這個紛雜的社會。但丐幫堅決不收搶劫、強奸、盜竊、走私等做大案的罪犯,他們嚴格遵循著一定的原則,如不準對窮人行竊,小偷小摸不準超過三十元。乞丐們是生存在法律邊緣上的一種人,他們嚴格地把握著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從法制文學小報刊物上獲得他們的法律知識,在形象的法學教材中,他們掌握在法律邊緣上行走的訣竅。有一次,“魔術師”從外界的風聲中,嗅出了對他們不利的形勢,決定讓乞丐們來一次大“轉場”,從山東的濟南分散,乞丐們八仙過海地飄流過泰山、徐州、南京,一路乞討一路觀光旅游,在約定的日子,乞丐們一下子在武漢黃鶴樓下冒出來“會師”了。但“魔術師”遲到了,原來他年輕的妻子與幫里的大師兄私奔了,父母也拒絕了他這意欲回頭的浪子。他帶著一臉冷漠趕到武漢,又將乞丐們引向乞丐王國——鄭州,然后他孤身一人悄然離去,臨行時點破了潛在幫里的作家的身份,并無限感慨地走向傳說中乞丐的歸宿地——山東半島成山頭的“天盡頭”,概嘆自己是一輛晚點三十八年的車。天盡頭可還有路?乞丐們將飄向何方?這思考留給了人們。
上一篇:劉圣宇《不能走那條路》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葛菲《世界大串連——中國出國潮紀實》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