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圖詠冊
明·楊補作
紙本水墨
縱二六.七厘米
橫三三厘米
藏上海博物館
楊補的這套冊頁借山水以抒思古之幽情,正是符合了傳統文人畫借物詠志的一貫作法。
這套冊頁的圖一為“采薇”,是繪述伯夷、叔齊守節首陽山的典故。這個故事所頌揚的是古代賢者的高尚情操。我們見過李唐的《采薇圖》,相比之下,楊補的《采薇》顯然與李唐所作有很大區別。楊補更注重于對環境的刻畫,因而把兩位主人公畫得很小,而且相互之間缺乏聯系。不過,就山水畫的角度而言,楊補確實也繼承了元代黃公望、倪云林的筆意,筆致蕭散,士氣盎然。雖然與前輩大師相比,在對山石、樹木的刻畫上還稍見拘謹,但荒率肅殺的環境倒也營造出首陽山特殊的氛圍。從畫風看,楊補的這幅山水頗有幾分同時代的弘仁的意味,只是較之弘仁,楊補似乎更顯得筆墨生拙,造景寂漠。
生拙倒并不一定是缺陷,實際上,卻是文人畫家勝過職業畫家一籌的地方,除了文化修養外,技巧上的生拙所帶來的畫面上的意趣卻成為出奇制勝的地方。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楊補筆墨的生拙感倒是他畫格上的特長。至少在這套冊頁中,這種生拙感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圖二所描繪的是高士獨坐的情形,可能是描繪某個典故,也可能是自我的寫照。
楊補在這幅畫中,十分注意通過環境的刻畫來營造一種特定的氛圍,從而為表達主題服務。
懷古圖詠冊
在大多數類似的題材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畫家總是會安排這樣的景物:茅屋或草亭、雜樹或叢竹、湖水或河流、遙岑或遠山。這些好像已經成為固定的道具,但是每個畫家都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把這幾件有限的道具通過不同的組合,來形成自己的畫面。楊補也不例外。
楊補在這幅畫中采用了平鋪直敘的構圖方法,突出了景中的矮籬茅舍以及趺坐的主人公。雜樹處理看似簡單,也費心機。楊補在點葉樹的基礎上,有意識地穿插了一棵柳樹,以柳枝的線條來破除橫點的單調,再加上屋前幾棵大樹的枝枝葉葉,為這片叢樹帶來了豐富的變化。遠山的相互穿插加深了懷古的幽情,這是追求簡潔的楊補刻意寫之的弦外音。
上一篇:《蓮石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諸葛亮像》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