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戲曲·中國音樂
根植于華夏文化基礎之上的,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的音樂,它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珍貴財富,是世界民族音樂之林的一株蔥郁的常青樹。華夏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是當今世界溯源最久而又長流不絕的東方古老文化的代表,在這片古老的土壤上產生的文藝,有著獨特的審美追求,音樂也有自己的特怔:以線狀的音樂思維方式為主;表述注重繁簡相適,動靜結合;節奏安排勻稱平穩;曲式結構講究對稱;調式結構以五聲為骨干。這些形成了華夏音樂迥異于其他地區音樂的風格。
綜觀中國音樂歷史,中國古代音樂大約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先秦時期(公元前207年以前),這個時期包括從音樂的萌生到封建雅樂的繁榮。早期的原始音樂,起源于勞動,有著較強的功利性,與原始先民的生產、生活聯系密切。在形式上歌、舞、詠相互結合。商周以后,音樂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出現了《護》、《大武》等樂舞,春秋戰國時,各民族在經濟文化方面相互交流也推動了音樂的發展,出現了《十五國風》和《九歌》等音樂作品。歌曲已包括多種曲式,并有了“亂”、“少歌”、“倡”這些不同部分,具有了相當的藝術性。先秦這一發展階段,多種樂器相繼出現,還產生了多種音階調式,確立了計算五聲、七聲、十二律的“三分損益法”以及“旋相為宮”的轉調理論。有了絕對音高和半音的觀念。公孫尼子的《樂記》也初步建立了音樂美學思想體系,在我國古代音樂理論的發展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個階段是漢唐時期(公元前206~公元960),這是中國歌舞音樂的鼎盛期。樂府的設立為各地區的民間音樂的整理集中工作做出了很大貢獻,漢魏南北朝的樂府歌主要有相和歌、鼓吹、橫吹、吳聲和西曲歌幾種。這一時期南北音樂得到了進一步的交流發展。隋唐時,由于政治的統一,經濟的繁榮,為音樂文化上進一步融合提供了有利條件。此時,包含各種民間音樂的燕樂特別繁盛。繼承了漢魏以來的清樂大曲,在民歌、曲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聲樂、器樂、舞蹈三者總合而成的唐代大曲是這一時期歌舞音樂鼎盛的標志,如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和《綠腰》等都是著名的唐代大曲。漢唐階段,在器樂方面,琴的演奏藝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產生了《廣陵散》、《胡笳十八拍》等著名琴曲,隨著少數民族音樂和外域音樂的傳入,又增加了琵琶、箜篌、羯鼓等樂器。在樂律理論上,出現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發明了琴、琵琶譜和管色譜的減字譜,在創作實踐中有“犯調”——旋宮(調高)與轉調(調試)的廣泛運用,出現了雅樂八十四調和俗樂二十八調的理論。有關的音樂論著有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崔令欽的《教坊記》等。
第三個發展階段是宋元明清時期(960~公元1911),這一時期戲曲、曲藝音樂興起,出現了元雜劇、明清傳奇、亂彈等幾種戲曲體制,產生了關漢卿、王實甫、孔尚任等許多劇曲作家和《竇娥冤》、《西廂記》等一系列優秀的作品。宋元時,拉弦樂器流行,有軋箏、奚琴等,各種樂器獨奏及合奏得到進一步發展,《海青拿天鵝》是流傳至今明以前大約元時的琵琶曲,同時期的琴曲還有宋元時浙派曲《瀟湘水云》、《樵歌》,明清的《雁落平沙》等。明代中葉的音樂理論家朱載堉完成了他的“十二平均律”理論及詳細的計算。近代音樂是古代音樂的繼續和發展,但有自己的特點,傳統音樂形式比明清時期更加群眾化,繁多的新樂種、新曲種、新劇種相繼興起,具有反帝反封建主題和民主主義思想因素的作品占有一定的數量,代表著近代音樂的主流。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走上了勝利的道路,中國音樂文化的歷史也展開了新的篇章。
上一篇:建筑技藝·中國園林建筑
下一篇:抵御外侮·中法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