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艷華
無場次話劇。作者劉樹綱。發表于《劇本》1985年第5期,后收入《探索戲劇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12月版)。作品以一個“死者”對“生者”進行訪問的荒誕處理,反映了現實社會一種發人深省的生活真實。普通設計師葉肖肖,在公共汽車上見義勇為,當場扭住了一位企圖作案的盜竊犯,在進行殊死搏斗中,全車竟無一人相救,致使罪犯逃之夭夭,英雄卻倒在血泊之中。作品突破了傳統的英雄劇模式,沒有按照傳統的寫實原則再現葉肖肖生前的生活歷程,而是別出心裁地讓他“死而復生”,去查訪與他同坐一車的乘客們,對他們的靈魂進行一一拷問,對人情世態作一次精神的漫游,深入探尋和反思人世間的愛與憎、生與死的價值。對人情的冷漠,葉肖肖給予了寬厚的理解;對死后的榮辱,他也付之淡淡的一笑。然而劇本卻在客觀、冷靜的描寫后面,暴露和鞭撻了社會風氣及政治生活的陰暗面,顯示出強烈的批判現實主義的力度。作品大膽創新,成為探索劇目的又一力作,其創新首先表現在它荒誕形式的運用上。人死了還能復生,幽靈回到人間游蕩、查訪,死者與生者會面、對話,亡靈親自參加自己的追悼會等等,顯然是借鑒了荒誕派和象征主義的某些表現手法,有意違背生活的外在真實,構思出了這樣一個荒誕離奇的戲劇情境,創造出一種新穎奇妙的舞臺景象,充分揭示了超越生活表象的內在真實。其次表現在對話劇表現力所進行的多方面開拓上。該劇舞臺風貌絢爛多變,藝術想象豐富奇特,表現手段多樣靈活,充分展現了戲劇的綜合藝術特征。在劇中不僅將音樂、歌唱、舞蹈、造型、繪畫等熔為一爐,還運用面具及象征手法進行表演。全劇除了葉肖肖、唐恬恬、柳風等主要人物外,就是那支由十來個男女演員組成的多功能的歌隊,他們既是伴唱的歌隊,又是時裝表演隊,忽兒戴上面具扮演劇中其他眾多角色,忽而組成各種不同的造型,甚至在舞臺上當眾作道具,這便產生了強烈的間離效果,給人以多層次的藝術享受。此外,作品借鑒了中國畫“散點透視”的方法,以葉肖肖為貫串線,多視點、多角度地展現眾多的生活細節,較好解決了結構上的困難。該劇還充分運用戲劇的假定性,吸收了傳統戲曲虛擬化的表演方法,給人以空靈但充實的審美感受,也因此而為民族化、現代化的戲劇發展提供了可貴的經驗。該劇上演后,在戲劇界反響強烈,影響甚大,曾被改編為同名影片。
上一篇:蘇守平《一個工廠秘書的日記》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謝錫文《一個獵人的懇求》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