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劉向·周幽褒姒
西漢傳記體小說。劉向撰。原載《列女傳》卷七。《國語·鄭語》所引《訓語》佚文已載本篇故事的前半部分——敘述褒姒身世的神話色彩濃厚的片段。《史記·周本記》雖全載此故事,但沒有《列女傳》記載的完備,寫作角度和文體也有所不同。滕云《漢魏六朝小說選譯》則選取本故事后半部分的舉烽戲諸侯的片斷,題之為《幽王舉烽戲褒姒》。作品描述: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為二龍,通淫于王庭。夏后據卜,請藏二龍之精液則吉,乃陳其玉帛以享神龍,龍忽不見。于是藏龍精于櫝中,乃置之禖 宮。到周代,莫之敢發櫝也。及周厲王之末,發櫝而觀之,精流于庭,化為玄蚖,入后宮。宮之童妾而遇之,既笄而孕。當周宣王之時,產一女,因懼無夫而乳,遂棄之。恰逢賣桑弓的夫婦被宣王追捕,夫婦夜逃,聞遭棄之女嬰哭號,哀而取之,遂竄入褒地。女長而美好,褒國君主姁有獄事,被獻之以贖。幽王受而嬖之,遂釋褒姁,故號曰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乃廢申后而立她為后。幽王惑于褒姒,出入與之同乘,不恤國事,驅馳弋獵不時,以適褒姒之意。飲酒流湎,以夜續晝。褒姒不笑,幽王乃欲使其笑,萬端故不笑。幽王原設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他為博褒姒一笑,遂令舉烽擂鼓。諸侯悉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欲悅之,數為之舉烽火。其后不信,諸侯不至。忠諫者誅,唯褒姒言是從。上下相諛,百姓乖離。申侯乃與犬戎等共攻幽王,幽王舉烽燧征兵,莫至,遂被犬戎殺于驪山下,又虜褒姒而去。本文通過對褒姒身世的敘述和她被寵經過的描寫,深刻地暴露了統治者昏庸、荒淫與兇殘的本性,說明了國家敗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君的耽溺美色,政事不修。作品寫周幽王之昏,除了耽于酒色,縱欲無度,不恤國事,誅殺忠良等,這些一般昏君都具有的共同特征之外,還突出寫了他舉烽燧博美人一笑的荒唐行為,展示了他的昏憒至極的個性特征。從而也塑造出了“這一個”昏君的典型形象,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使作品獲得了巨大的生命力。褒姒的形象,也是一個具有典型性格特征的嬖妃形象,她是個冷美人,這一點使她與眾不同。周幽王的寵愛至極,也沒有使她稍有笑意。然而,她這種與眾不同的神情,從一個昏淫君主的眼光看來,卻是更加富于魅力,因此才演出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把國家大事作為兒戲,美人終于“大笑”的惡作劇。但在美人的笑聲中,諸侯們也就不再相信周幽王的惡作劇,再也不因烽火而興勤王之師了,幽王的亡國喪身已成必然。應該說幽王亡國滅身,是咎由自取,但也不能說褒姒沒有一點罪責。這篇作品,對后世影響很大,千百年來,人們只要提起周幽王、褒姒,就會想到“烽火戲諸侯”的荒唐故事。此故事曾拍成電視劇。
上一篇:《秦漢·司馬遷·周后稷棄》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干寶·周青》簡析